地震后如何自救与互救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
自救原则包括:
———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
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寻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
———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
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
———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
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
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
互救是指已经脱险的人和专门的抢险营救人员对压埋在废墟中的人进行营救。
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遵循以下原则:
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
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
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也就是“先易后难”;
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也就是“先轻后重”;
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
找寻被压埋的人。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地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
在行驶的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震后应严防传染病发生 在震后救灾工作中,搞好卫生防疫非常重要。
首先要把好“病从口入”关。
饮用水源要设专人保护,水井要清掏和消毒。
饮水时,最好先进行净化、消毒;
要创造条件喝开水。
要派专人对救灾食品的储存、运输和分发进行监督;
救灾食品、挖掘出的食品应检验合格后再食用。
对机关食堂、营业性饮食店要加强检查和监督,督促做好防蝇、餐具消毒等工作。
应有计划地修建简易防蝇厕所,固定地点堆放垃圾,并组织清洁队按时清掏,运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其次是要消灭蚊蝇。
要大范围喷洒药物,要利用汽车在街道喷药,用喷雾器在室内喷药,不给蚊蝇留下孳生的场所。
在有疟疾发生的地区,要特别注意防蚊。
如果发现病人突然发高烧、头痛、呕吐、脖子发硬等,就应赶快找医生诊治。
要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所谓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后引起的水灾、火灾以及有毒气体蔓延等。
地震后要积极防止次生危害发生。
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毒等物品,要严密监视。
地震时,一旦发现剧毒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修。
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
水库下游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地震若发生在山区,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以免造成水灾。
在山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
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后的火灾更可怕。
因此,首先要关掉液化气开关,消除火源。
只要有可能的话,避难之际要设法关掉煤气总开关。
在工厂作业时,如遇上地震,在冲出工作场所避难前,要尽可能切断电源,消除火源,停止机器运转。
此外,平时要妥善放置易燃易爆物品。
就近躲避可以减少伤亡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网站的文章指出,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当保持冷静,并在12秒内作出正确躲藏的抉择。
文章还指出,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一定不能跳楼,不能夺窗而逃。
因为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充其量只有十几秒钟至一分钟左右,而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人在地震过程中站立行走困难,如果门窗被震歪变形开不动,那耗费时间就更多,有的人慌了手脚,急不可待,用手砸破玻璃,结果把手也砸坏了。
另外,楼房如果很高,跳楼可能会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也有可能被楼顶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
地震时,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为安全的。
另外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去暂时躲避,因为这些地方房体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
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
历史经验表明:
就近躲避可以把伤亡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
文章说,地震发生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镇静态度,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远震常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震动小,一般有感地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
全世界的科技人员为地震预报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地震监测手段和仪器进步神速,地震预报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不能对地震作出准确的预报。
地震孕育过程的极其复杂,使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目前仍处于经验性预报的探索阶段,仍是世界级科技难题。
目前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中长期地震监测预报相当于确定地应力易于积聚的部位。
重大工程建设就是避免在地应力集中的部位进行,并制定工程抗震设防标准,以减少社会财富的损失。
地震预报实质就是确定地震能量释放的时段,让社会有转移和避震的时间,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震源、震中以及地震波 震源:
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
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
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
60公里至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
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震中:
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
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
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
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地震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地震的类型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最大,约占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