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像吃带葡萄干的切片面包,另一种是像导游给别人介绍一幢大楼。 第一种方法,就是你现在用的方法,把书一页一页看,找到中间好的部分记下来,就像找切片面包里的葡萄干,但这样必然导致不够系统。网上有一种叫RIA的读书方式就是这样,RIA将阅读分为:R(阅读片段)、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和A2(以后我怎么应用)。 第二种方法,也就是你想找的系统方法,将一本书的结构和内容分成若干部分,类似解剖,弄明白整体结构,分清每个层次,让我们更快更好的吸收我们所需要的营养。副作用是如果拆的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别人推荐,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我理解的拆书分为六个步骤: 比如导游给你介绍一个大楼,这个楼原来是大上海的第一个银行(历史背景),使于当时的人们做进出口贸易(中心思想),这个大楼分三层,一楼是散户业务,二楼是大客户业务,三楼是办公室(三层结构),有楼梯,没电梯(过度关系),我带大家参观一下,这个地方最重要,XXX伟人曾经在这里存过钱(略读与精读),大家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与工作人员交流一下(活动)。 1、了解本书的相关背景:为什么有这本书?读这本书能解决什么问题?很多书不是凭空而来的,要么是“接着说”别人的理论,要不然来自作者实践,很多时候了解一下本书的产生原因,必不可少,了解一本书的“前生今世”对我们了解整部书非常有益,尤其是有些引用的书目,我们有条件,最好找到原书看一下。当然,作者生平也可以了解一下,了解一本书它爹的想法,也能对这本书有更好的理解。 2、了解书的中心思想:这个是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一直强调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这是为了应付教委的考试,其实不然。再博大精深的学问和著作,必然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比如佛学,概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槃寂静。”当然,可能会比较笼统,那就多加几句话呗。无法整理出中心思想的书,那不看也无妨。这个我们有现成的工具可用,比如在书的推荐说明或者是有些人写的导读。 3、对逻辑结构的拆解:这个,就是书本的目录,很多人看书不喜欢看目录,直接翻。这个不是一个好习惯。要知道,电脑比我们人脑速度快多了,电脑还有一个FAT表(文件分配表),相当于一个目录。看了目录,才知道这本书分成几章,每一章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了解了这本书的结构,我们才好继续看。这也有现成的工具,一个是书的目录,一个我们可以先画画思维导图,别急着翻书。这个时候可以搞清楚,每一章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具体看。 4、略读与精读的拆解:这个叙述起来可能稍有点问题了,因为每个人的理解和环境不同,只能因人而异。通常,在拆书帮里把书分成四类:理论、实战、故事、其它(非常反对“其它”这种分类方法,还不如叫综合)。一本书,和培训一样,先要了解自己掌握了多少内容,然后才能讲授新的内容。这个时候,可以不一定从头开始看(很多故事书也可以如此操作,侦探小说除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者急于了解的内容看。比如现在好多电视剧,看完第一集就可以直接看最后一集,中间的大部分内容,闭上眼睛脑补一下即可。看书,通常也可以有意识的跳过一些章节,这非但不是囫囵吞枣,反而会练习逻辑思维能力,大不了脑补不上,再回头看一下。 5、掌握书本中有意义的案例:这个时候才用到RIA,就是你现在使用的方式。好的故事书,理论书都能摘出一些为我们日后工作所用的案例。因为读书,大多是职业有关系,多掌握一些案例,有助于工作的推进,比如课程中的故事案例等等。实际上我们看书的过程中,也特别痛恨大段的理论,一是看完没感受,二是根本记不住,反而是一些小故事,让人记忆犹新,还能说明很多大道理。 6、组织拓展活动:这个比如说组织读书爱好者活动,让大家互相分享一下最近读什么书啊,有什么收获啊,以后要如何应用啊(用不用再两说)。过程中,刚才提到的1、2、3、4步大家都要自己做一下,而且这个用不了太多时间,然后大家可以互相比对,看看理解上有什么差异,先统一方法论,以后才能更快更好的交流,比如每个人看一两本书,周末用五分钟时间,把自己看的书给大家推荐一下,最后整理成你需要的读书笔记才是鲜活并且有用的。 再补充一句,写读书笔记是为了更快更好的了解一本书,包括思想,结构,逻辑和知识点,把书中的精华整理出来,让内容为我所用,“用”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