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唐朝的发展与影响,从本质上而言,初唐时期的儒学繁荣是形式上的,为何这么说呢?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并支持儒家典籍整理,但太过于注重儒家学说意识形态的功能。唐太宗在对儒学的利用上,过分强调社会实践功能,相对忽略了内圣意义。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制定天下无异议的官方教科书,结果自《五经正义》出,而后经义无异说,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封闭和束缚了儒学的灵性,扼杀了儒学进步发展的生机。使儒学重蹈汉代经学的老路,久而久之沦为一种僵化繁琐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
随着初唐儒学的这种形式主义繁荣,文人学士除了讲其成为通往仕途的敲门砖,参加科举考试外,儒学并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真诚的信仰。或趋于诗文,获取功名,或遁入禅门,以佛教成为安身立命之所。这就是唐代诗文空前繁荣,佛教空前鼎盛,儒学空前冷落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然,儒学在唐代的现实引起了人们的忧虑,一些学者敢于摈弃传统,抒发己见,为儒学的发展另辟新途。如刘知几的《史通》、谈助的《春秋集传》、史征的《周易口诀》、韩愈、李翱的《论语笔解》以及柳宗元等人的著作。不仅其内容远远超出《五经正义》,而且大胆疑古,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他们撇开古代的传统,摈弃门户之见,为宋代学者开创了疑经政经之先河,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预示着儒学必将发生新的转变和调整。
这些学说有助于使儒家经书摆脱神秘主义的氛围,有助于儒学的发展,也有助于减轻自西汉以来儒术独尊之后,儒家经书被抬高至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从而影响人们实事求是的研究和整理。怀疑本身是学术进步的前提,综上所述,唐朝对于儒学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