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七夕习俗

东莞七夕习俗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3-07 10:04:36

东莞七夕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在东莞七夕节也叫七姐诞,莞人有拜七姐的习俗。“拜七姐”从七月初六晚开始到初七早上(天亮前)结束。在此之前,每家每户都会用泥巴捏成各式各样的七姐娃娃,还有其他神仙的模样,再涂上颜色,惟妙惟肖。到了初六的傍晚,家家户户都把东西摆到街上去,从街头摆到街尾,桌子上放有泥娃娃、酒、七种水果(富贵子、菱角、枯榄、奸豆、龙眼、香蕉、柚子)、七种鲜花(指甲花、寿馨花、老来娇、鸡旦花、米子兰、姜花、鸡公花)、还有一些针、红绿线和一盒爽身粉、胭脂等祭品。红绿线和针是让七姐织衣刺绣用的,而爽身粉和胭脂是让七姐沐浴后使用的。有些人早早就把家里院子的地板洗干净,据说如果初七早上在地板上发现白色粉未状的东西,那就是仙姐用过的爽身粉,也叫“仙女粉”,姑娘们如果抹上这些粉,皮肤就会变得白皙透红、柔嫩光滑。一般的拜祭活动是从初七的凌晨12点一直延续到天亮前,大家围在一齐烧“金银衣纸”,然后跪拜天地,烧香祁求生活幸福美满之类的,最后在家门附近撒上一摊米,寓意去除污气霉运。拜祭活动结束后,有些地方还会组织街坊邻里聚在一起看大戏。  七夕节前后两天姑娘们都会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聚在一起焚香礼拜,向七姐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能早日过上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早生贵子等。在黎明时分,人们都会到河边去沐浴打水存放起来,数年不变质。据说用这些水当地人称“仙女水”、“七姐水”,洗过身子后,就会“无疮无疥”,病痛全消,身体健康,还有美容功效。  旧时莞人还有“摇仙姑”的习俗。桌上摆满与“八仙”有关的物品,寓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仙姑”指的就是“何仙姑”,当然少不了荷花。“摇仙姑”首先要准备好“道具”:两双长竹筷,一个簸箕,一根铜棒,还有一个铜孙和少许面粉。然后要用竹绳把铜棒固定在簸箕上,在铜孙里铺上一层薄薄的面粉,两人分别用长竹筷夹着簸箕倒立(面朝下,底朝上)放在铜孙上,立着不动。再接着就要问问题,问的当然就是女孩子们最关心的感情姻缘了,例如:配偶什么时候出现?相貌如何?家境是否富裕等等,不过“摇仙姑”的人一般会事先去算过命或是求过签,到了真正“摇仙姑”的时候只是为了确定一下是否准确,以求心安罢了。据说问题问完以后,簸箕就会自然地动起来,如果是对的就会在面粉上画出一个圈,错的话就画一个叉,问完一题就把铜孙上的面粉摇均匀接着再问,等全部问完以后再念一段话寓示送仙姑走,整个程序就完成了。  “七夕”鹊桥通性情: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民俗传统节日之一。某些地方称“七月七——天河配”,某些地方称“乞巧节”,而莞城人则称“七姐诞”(俗称拜七姐)。  关于这个节令,有着天河(银河)相会的传说: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民间称为“七夕”,传说每年这一天,牛郎和织女要走过鹊桥渡天河而相会。只要看到银河白气奕奕光焰耀目,那就是织女东渡河……  东汉应勋曾撰《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近代流传的版本,内容则丰富和健康得多。传说中的牛郎是一个忠诚老实、正直勤恳的青年,他父母双亡,依兄嫂过活。嫂嫂不贤,牛郎被逼分家出来,只分得一头老牛,一辆破车和两亩薄地,自耕自食。那“牛大哥”(牛郎对老牛的亲切称呼)见牛郎一人孤孤单单,想给他娶个媳妇,便告拆牛郎某月某日,有七位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只要取得其中一位仙女的衣服,那仙女就是他的妻子。牛郎按照“牛大哥”的话,在一个月色朦胧的认晚,取得了当中一位织女的衣服,自此两人结为夫妻,情深意长。  牛郎织女婚后三年,男耕女织,恩恩爱爱,生下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不料织女下凡的事被天帝查悉,便派王母娘娘把织女押解回天庭受审。好好端端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悲痛欲绝。“牛大哥”不忍目睹他们夫妻离散,遂撞断犄角,化作一只牛角船。牛郎挑上儿女,登上牛角船,腾云驾雾去追赶织女,眼看快要追上,狠心的王母娘娘拨下头上金簪,伸手一划,天空中立时出现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牛郎与织女皆无法渡河,只好隔水相望。然而,他们的坚贞爱情却感动了仁慈的凤凰,它召集天下的喜鹊,在滔滔的天河上架起一座鹊桥,终于使这一对夫妻在七月七日相会了。这一天天空中纷纷扬扬落下的细雨,其实就是喜鹊落下的无数羽毛。  这个人物化了的美丽神话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男女婚姻不能自由的残酷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人民百姓的善良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未竟梦寐……  另一个版本,称农历七月七日(七夕)为“乞巧节”表达了青年男女(尤其是妇女)对美好未来的一种追求。所谓“乞巧”,就是妇女们向织女乞求智巧。古代的乞巧活动大约分两种,一种说法是“卜巧”,另一种说法是“泡巧”,还有一种传说,于七夕之夜阑人静之时,青年女子偷藏在古井或葡萄架下屏息静听,如能隐约听到牛郎织女如泣如诉的窃窃私语,就是得巧。  农历七月初七,东莞人称之为“七姐诞”,又俗称“拜七姐”。其意之一是思念敬仰牛郎(董永)、织女(七姐)之坚贞爱情;之二是青年男女拜董永和七姐,企望通过虔诚祭拜,感动牛郎和织女为自己牵来称心如意的心上人;之三是那些正在读书的少年儿童,拜祭董永和七姐后,其父母则敬请董永和七姐给自己的儿女聪明智慧,心有灵犀,勤奋读书,考取功名。解放前,此民间民俗传统节日,在莞城是七月初六夜举行的,甚是流行且隆重热闹。初六晚,各家须将已备好的祭品、红丝线、七姐粉(形状、大小与荠相似的白色扁圆的粉饼,称“田脐粉”)等摆上神桌对着银河方向,等到天上牛郎织女双星开始出现在银河鹊桥两头之时,即开始梦香点烛烧元宝酹洒虔诚拜之。拜时,常以四十九拜为真诚之心。看着天上董永与七姐渐渐靠近相会了,才算拜七姐仪式完毕。到初七大清早,人们都可在自家屋墙边脚地上,见到有白色的微粒粉末。青年男女及小孩若拾之往脸上抹,据说会使皮肤嫩滑。还有一件令人难的解释得清楚的事,初六夜五更时分,到河里汲水贮藏之,数年不变质。若浸冬瓜或雪梨于一年之后,其水给“大热症”(发高烧数日不退)者饮服,常会有效退烧。解放后,此日俗渐淡,如今却没流行了。  七夕这一民间民俗传统习俗,虽带着某些封建迷信色彩,但却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这个神话也拴住了数代人的精神,并带入追求美好的意境,让人们努力去实现。鹊桥通性情已成为往事矣。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