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国家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4.理想教育
学习目的教育;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
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6.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
1)能独立、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自身行为
独立性即自律,也就是服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
自觉性即目的性,也就是按自己的道德动机去行动,以符合某种伦理道德的要求。
(2)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中学时期是道德信念、理想形成,并用于指导自我行为的时期。
道德信念的确定大约在15岁之后。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道德信念、理想的形成,使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和自觉性,更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3)道德情感发展,理性的道德情感占据主导地位,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
中学阶段,直觉的情绪体验明显减少,理性的道德情感逐渐增强。在良好集体的影响下,这种情感增长得更快。
另外,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还体现在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上。
这些变化包括集体荣誉感的稳定性增强、道德情感的内容正日益丰富、道德情感体验逐渐深刻等方面。
(4)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
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的品德特点越来越明显。
(5)中学生主导性道德动机明确,道德意志力有显著增长
中学生的道德动机逐渐由浅近的、狭隘的动机向长远的、自觉的动机发展,从情境性动机向原则性动机发展。
另外,中学生的道德意志力和控制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从他控到自控、从外控到内控、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
(6)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在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中逐步养成与道德伦理相适应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既是道德行为训练的重要手段,又是伦理道德培养的主要目的。
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一般是在初三前后形成的。
初三以后,道德行为习惯的可塑性降低。
(7)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中学生是世界观萌芽和形成的时期,世界观既受个体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所制约,又赋予其道德伦理以哲学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具有一致性。
(8)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中学生的品德结构日趋完善,品德的定向系统和操作系统能协调活动并能根据反馈信息调节自我行为,以满足品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