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三件宝(内蒙古博物馆里面宝物介绍)

内蒙古三件宝(内蒙古博物馆里面宝物介绍)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5-12 06:21:44

内蒙古三件宝

内蒙古有三件宝,莜面,山药(也称土豆,马铃薯,洋芋等)和大皮袄。俗称内蒙古三件宝。准确指内蒙古西部地区。东部也有三件宝,有貂皮,人参,乌拉草,等。

内蒙古有三件宝:莜面、山药(也称土豆、马铃薯、洋芋)、大皮袄。

准确的说是指内蒙古西部地区,大青山以北地区(当地人称后山)更为准确。

因为内蒙古东北也有三件宝:貂皮、人参、靰鞡(乌拉)草。在我记事起,就听大人们说:大青山(阴山)南土默川称“川底”,大青山北称“后山”。称川底人为“川板子”(能说会道),后山人称“山老大”、山眉洼眼(老土的意思)。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在那个年代是这三件宝伴随我长大成人,而且养育了这片土地上无数的劳动人民。吃莜面、山药像咖啡加伴侣,不可或缺。吃上莜面、山药耐饿,再苦再累的活儿也能顶得住。穿上大皮袄,大人们在野外劳作能抵御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后山的冬天在外放牧的、赶马车的、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都离不开大皮袄。

第一件宝:莜面

在阴山北麓的后山地区盛产莜麦,武川县的莜面闻名遐迩,每年的七八月份要举行莜面节,展示莜面的各种做法和吃法,种类繁多,令人一饱口福。这一带老百姓爱吃莜面,有人说,三天不吃莜面就没精神。我父亲在世时特别爱吃莜面,过去讲究正月初十以前不该吃莜面,他等不到初十,过了破五(正月初五)就让母亲做莜面吃。因为正月有猪肉馏汤汤、凉拌豆芽菜调莜面,六七十年代平时很难吃到这些食物。他说比吃饺子香而且舒坦。另外,还留下一个乡俗:说正月初十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必须吃莜面,以保一年风调雨顺,庄稼有好收成。还有初十捏十子卜卜(用莜面擀一个饺子皮大小的面皮,捏起边缘像小碟形状)的乡俗:用莜面捏十二个卜卜(小坑),依次排好放在笼屉蒸熟,蒸熟后看哪个莜面卜卜有水就是这个月雨水多,也是祈盼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用意。

六七十年代从莜麦加工成莜面全是人工劳动, 把地里的莜麦加工成餐桌上的美味,需要很多程序。 莜面好吃且有营养是众所周知的,但从莜麦颗粒到变成莜面又要经过哪些工序呢?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莜麦和其它粮食最大的不同就是要经过炒熟这一环节,而且这一环节掌握火候很重要,炒不好莜面就不白不精道。我从小经历无数次父亲加工莜面的过程,现在回想起还历历在目。

淘莜麦这是第一道工序。就是把打下的莜麦放入大铁锅,再倒入清水,然后用木棍反复搅动,作用是:莜麦鱼子(带壳的莜麦)、柴楂棍草等杂物在水的作用下,浮上水面,而沙粒则沉入锅底。用箩子撇去杂物,然后伸入大的柳条笊篱,笊篱底贴着莜麦,一边旋转一边靠水的推力,把莜麦旋进笊篱,旋满后捞出来,倒在筛子里控水,待筛子不再滴水了,就把莜麦倒出来堆在那里,等待“粉”(就是让莜麦表面的水份全部渗入莜麦颗粒中)了。冬天淘莜麦要在住人的热家进行,否则就“粉”不了。记得每次淘莜麦满炕堆的都是莜麦。要想莜面白净,要勤换水和清理锅底的沙粒才好。

炒莜麦把粉好的莜麦抬到炒锅房,大集体时队里专门有一间炒莜麦的房子供村里社员共用,里面有专门的“设备”,这里有个平底大锅安放在炉灶上,锅周围砌有一尺来高的水泥围墙,锅是倾斜的,最低处留有出料口,料口下面是放炒好莜麦的水泥池,供摊晾炒好的莜麦,堆得多了要经常翻动,否则会捂出“车轴味”。炒莜麦时,一个人蹲在炉灶前,用一只手抓起麦花子(小麦枳壳),抖动手腕甩进炉膛,别看这一抓一甩,极具技术,有技术的,会把枳子均匀地甩撒到炉膛里的各个角落,枳子在高温下,轰的一声变成烈焰,这个动作持续不断,整个炉膛轰轰烈烈一片火海。锅里的莜麦,在炉火炽热的烘烤下,热气腾腾噼噼啪啪作响,手执炒耙(炒耙是用木头做成一个T字型的样子,用来在炒锅里推动莜麦)的人,不断地用炒耙往炒锅的高处推动着莜麦,莜麦在重力的作用下再滑下来,就这样推上滑下反复不断。随着不断的加热,锅里的热气和爆响愈来愈烈。炒到微黄不粘手了,就是恰到好处。迅速把莜麦从锅的豁口处扒拉出来,晾在地下的水泥池子里,待莜麦晾凉了装入麻袋,即可加工。莜麦和其它粮食加工不同的是,莜麦没有麸皮,直接用石头碾子磨粉就成了莜面,其它粮食都是生加工,像小麦、玉米都有麸皮。磨莜面也特别麻烦,过去没有机器,全用石头碾子磨,用一头毛驴或一匹马戴着鞍眼(眼罩蒙住眼,不然会头晕摔跤)拉上碾轱辘在磨盘上转圈将炒熟的莜麦碾碎,用大一点的箩子将细的面粉箩下去,箩子箩面是在箩柜(长方形木头做的柜子,约二米长六七十公分宽,三面约一米五高,宽的一面留约一米高供人箩面,两根木杆架着箩子有一人来回在木杆上推动箩子把面箩在箩柜里)里操作的,将箩子上面的颗粒再碾,这样循环几次才能完工,效率低下且费时费力。

毛驴拉着石头碾子磨面

箩面箩子(以前没有尼龙,用马尾编织箩底)

莜面好吃不好吃,还与产地、水土、气候有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莜面拿到外地吃就没有这么可口好吃了。以阴山为界,后山产的莜麦就分外好吃。主要是由于后山是沙性土壤,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莜麦的生长习性,什么地区适合种什么庄稼是有多年经验和根据的,违反自然规律会得不偿失。

吃莜面要经过“三熟”,磨面前炒莜麦是一熟,和面时用开水是二熟,制作好上笼蒸是三熟。我和父亲一起去生产队的大锅里炒过莜麦,是打下手烧火。用水淘完粉好的莜麦上锅炒,加热后麦芒乱飞,飞入脖领、腰筒,痒痒得人很难受,一般脖颈上都围块毛巾一边擦汗一边阻挡麦芒“入侵”。冬季炒莜麦还好受些,夏季又热又痒就很难受。现在吃的莜面从炒到磨成面全部是机器加工,老年人说现在的莜面没有原来的莜面味了,说是机器高温烧的,何种原因不得而知,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莜面山药鱼子

莜面山药囤囤

莜面窝窝

莜面山药块垒

莜面山药饺饺

搓莜面鱼鱼

“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开水正好好”——在后山流传着这样的俗谚,莜面吃多了“后饱”胃撑的很难受,所以吃半饱即可。莜面是后山庄户人家的当家食品。后来,科学证明莜面是个好东西,能减肥、降血脂、降血糖,是糖尿病人最理想的食品,于是莜面也成为好多城里人的保健食品。吃莜面的做法花样繁多:有莜面窝窝,用一块光滑平整的水泥砖上或光滑的石板就可以推窝窝;搓鱼鱼,在案板上可以两手同时进行,每只手可以搓三到四根。我妈不论做那样手法都很娴熟,小时候爱看她做莜面,让人眼花缭乱。还有变样的,莜面山药丸丸、莜面山药囤囤、莜面山药鱼子、莜面拿糕、莜面山药块垒、莜面饸饹、莜面山药饺饺等等。怎么吃都离不开这两件宝搭配着吃,是咖啡加伴侣的关系。后山人过去吃莜面没有现在的蔬菜,就是腌酸菜和腌酸菜的盐汤蘸着吃,过时过节能有羊肉或猪肉汤蘸着吃,就感觉很享受了。现在各种蔬菜应有尽有:水萝卜、黄瓜、白菜、香菜、茄子......都是蘸莜面的好凉拌菜,爱吃热汤的有羊肉或猪肉、土豆熬制的热汤也非常美味。

第二件宝:山药(土豆、马铃薯)。

“后山人”管土豆叫山药,别的地方也称作马铃薯。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到现在吃饭没有山药我就感觉不香,生活中已很难离开山药了。后山地区我记忆中只能种植小麦、莜麦、山药、菜籽等作物,遇到灾荒年景只能收获一些山药,因山药种植较其他作物深,耐旱而且遇有冰雹打秃茬还能二次返青长出枝蔓结出山药。在灾荒年景主要靠土豆填饱肚子,胃肠对土豆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过去一年里整个冬天和春夏,日子就靠这一窖土豆和几袋莜面、白面(小麦面粉)撑着,农村每家房前屋后都挖一到两个山药窖(选好地点,先挖一个长方形约二三米长1.5米深,而后在一头向下挖一个像窑洞的旁窑,也有两头挖旁窑的,深度保证冬天冻不到的深度,上面用麦秸堵口,冬暖夏凉,夏天四五月都不长芽)储存山药,能接上吃来年的新山药,农村一年的蔬菜就是土豆。记得每天的早饭是固定模式——山药糊糊(山药削皮切块下开水锅里煮至六七成熟下入少许小米,不舍的多下米,再将莜面边搅拌边放入,稠稀适中熬一会即可开吃)拌炒面(莜面再炒制而成,将糊糊里的土豆块用筷子拧碎和炒面拌着吃),伴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记得前一天睡觉前就把第二天早上用的土豆削好皮待用,那时的土豆比现在的小很多,记得奶奶削皮要很长时间。那时土豆没有化肥农药,只用农家肥,纯绿色。农村家里一般都有六七口人,每次熬糊糊要吃多半牛料笸箩(大约五六十公分用柳条编制)土豆。但土豆真是百吃不厌,山药拌炒面现想起都想吃。春天,把山药煮熟扒皮用筛子凉到房顶上,风吹加日晒成为干山药,就是孩子们的美味“小吃”,每天上学装上几个当零食吃。

现在农民们种地看效益,地里种的全是效益高、费工少的作物。现在一亩土豆能收一万多斤,是原来的十倍左右。现在后山的土豆已成为当地的致富产业,远销全国各地。苦日子吃它,好日子也吃它,光景好坏都离不开它。土豆和什么食材都能搭配,食材越好,土豆越香。炖着吃、炒着吃、包着吃、凉拌着吃,都是餐桌上的美味。还制作成薯片、薯条、薯圈等等。

第三件宝:大皮袄。

这里所说的大皮袄,实际是后山人皮衣中的代表衣物,皮衣还有是 皮裤、皮坎肩、皮帽子、皮手套等羊皮衣物。小孩子冬天玩耍、上学冻手,在棉袄的袖口或领口缝一截羊皮袖特别暖和。我上初中时住校,距离学校二十多公里,冬天父亲怕我在路上和宿舍冷,给我做了西式的皮袄(样式像现在的皮夹克)、皮盖袛(皮被子,铺一半盖一半。用四张山羊皮缝制,学校当时宿舍简陋,晚上不让生炉子防煤气中毒),皮袄衣领用黑毛的羊皮做,把毛剪短些当时穿着很美观。家乡人之所以穿用皮衣,一是源于后山寒冷,一般的棉布衣服难以抵挡冬天从蒙古高原及西伯利亚吹来的西北风和铺天大雪,最低能达到零下二、三十度甚至更冷。二是历史上,这里是大漠草原,游牧民族以养畜为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大皮袄

调面子皮袄

大皮袄及其制作过程也有很多复杂的工序,要经过熟皮子-勾皮子-铲皮子-裁剪-缝制等工序,也需要当时的手艺人—毛毛匠来完成。

熟皮子,也叫沤皮子。是把熬好的配有硝的粥或莜麦糊糊,均匀地涂抹在羊皮的皮板上,然后折叠成卷放在炕上较热处。每日都要打开皮张,把糊糊刮在一起再涂抹开一次,大约一周后去掉糊糊晾干。做皮子的味道很浓,酸臭味弥漫好长时间。

勾皮子,这是做皮衣的第一道工序。即先在熟好的皮板上喷些水,使其潮湿软化,然后挽住一角,挂在房梁或较高处,毛毛匠开始勾皮子,需手脚配合才能完成。使皮勾的钝镰背不断地刮揉着羊皮,使其变软柔和,实质上,这道工序就是软化皮子的鞣制过程。

铲皮子,这是第二道工序。就是把勾好的皮子展开皮板向外,搭在一根较粗的横木上,毛毛匠用一个硕大的形如鲁智深用的短把大铁铲, 铲去皮板上的肉渣油渣等杂物,直到铲得白白净净。

裁剪 第三道工序,就是把铲好的皮子铺在炕上,根据穿衣人的身材体型,毛毛匠用一块粉饼在皮板上划线下料, 划好线,师傅用一个磨得非常锋利的半圆形裁刀,把皮子逐块裁开,那动作娴熟麻利,三下五除二。

缝制 第四道工序。就是把下好料的皮子进行缝制。为了便于穿透厚厚的皮板,缝制皮衣用的针并不是一般的缝衣针,而是特制的三棱针,其针尖形似一个微型的箭镞,三面有刃特锋利。用线都是双股白线。

经过以上几道工序,一件毛里皮外的皮衣就算做成了。 毛毛匠走后,散落的羊毛主人家几天也清扫不完,酸臭味好长时间才能散发净,所以就有了: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的说法。

往后又有了调面子皮袄皮裤,就是在白茬子皮衣外面再加挂一层布料,既美观又暖和。六七十年代农村找对象女方要向男方要一件羊羔皮调面子的皮袄,当时属时髦衣服。

现在,气候变暖,新材料新的保暖衣物层出不穷,人们不再穿皮袄皮裤。传统的皮衣制作手艺正逐渐走向消亡,淡出人们生活需要。但作为一种手艺,作为历史的传承,人类进步的一个环节,它曾经为后山人做过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也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