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垓下之围的文学笔法(垓下之围原文的细节描写及作用)

谈谈垓下之围的文学笔法(垓下之围原文的细节描写及作用)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4-13 11:59:20

谈谈垓下之围的文学笔法

《垓下之围》描写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强调了士兵们的英勇和忠诚,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无情性。

文中语言简练精练,情节紧凑,透过细节展示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内心,引起读者共鸣。

同时,作者还使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赵国军队的孤注一掷和秦国军队的冷静应对,深刻表达出困境下人性的真实和复杂。

整体而言,笔法真实而写实,刻画出了人物形象和丰富心理,表达了深度的社会感情和历史文化价值。

《垓下之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彩也是文学色彩最浓厚的篇章,是楚汉战争惊心动魄的艺术画卷,它记叙了项羽的最后失败、身死乌江的历史片段。司马迁是从以下几点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一、实录精神

《史记》写人物、写事件的真实性是历来受人称道的,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在《汉书》中称司马迁写史“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作者同情项羽不假,在项羽的最后一战,可以说把项羽塑造成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真性情的英雄。特别是霸王别姬的片断,让人百读不厌,这是一个男人对女人的纯真缠绵的情感,英雄豪杰的儿女情长委婉动人。

但是对于项羽的失败因素的描写,生性残暴、肆意杀戮、丧失人心、穷兵黩武、只讲军事不讲政治外交等等,司马迁的描写都非常具体到位。在《垓下之围》的最后,司马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对项羽进行了评价,特别准确的指出了他的严重错误“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评价准确,表现了司马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不以成败论英雄

《史记》中“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司马迁给予了项羽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是唯一一位没有登上皇位,却被司马迁列入“本纪”中书写的人物。项羽生乎乱世,起兵北上,拥立怀王,大败秦军,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成了真正的义军领袖,自号西楚霸王;但是楚汉战争之后,项羽越来越被动加孤立,垓下之战,四面楚歌,最终兵败垓下、乌江自刎。

三、宏阔的场面描写和合理的艺术加工

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画面描写,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塑造人物形象和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垓下之围》通过 “四面楚歌、东城快战、自刎乌江” 这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