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显微镜的发展过程中,相差镜观察法的发明是近代显微镜技术中的重要成就。我们知道,人眼只能区分光波的波长(颜色)和振幅(亮度)。对于无色透明的生物标本,当光线通过时,波长和振幅变化不大,在明场观察时很难观察到标本。
相差显微镜利用被观察物体的光程差值进行观察,也就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将人眼不可分辨的相差变为可分辨的振幅差,即使无色透明的物质也可以清晰可见。这大大便利了活体细胞的观察,因此相差镜观察广泛应用于倒置显微镜中。
相差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是把透过标本的可见光的光程差变成振幅差,从而提高了各种结构间的对比度,使各种结构变得清晰可见。光线透过标本后发生折射,偏离了原来的光路,同时被延迟了1/4λ(波长),如果再增加或减少1/4λ,则光程差变为1/2λ,两束光合轴后干涉加强,振幅增大或者减少,提高反差。在结构上,相差显微镜又不同于普通光学显微镜,具有两个特殊之处:
环形光阑(annular diaphragm)位于光源与聚光器之间,作用是透过聚光器的光线形成空心光锥,集聚到标本上。
相位板(annular phaseplate)在物镜中加了涂有氟化镁的相位板,可将直射光或衍射光的相位推迟1/4λ,分为两种:
?A+相板:将直射光推迟1/4λ,两组光波和轴后光波相加,振幅加大,标本结构比周围介质更加明亮,形成亮反差(或称负反差)。
?B+相板:将衍射光推迟1/4λ,两组光波和轴后光波相减,振幅变小,形成暗反差(或称正反差),结构比周围介质更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