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行之 明也 明之为圣人 这句话是出自 荀子的哪本书(荀子不闻不若闻之体现的教学原则)

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行之 明也 明之为圣人 这句话是出自 荀子的哪本书(荀子不闻不若闻之体现的教学原则)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5-10 19:51:01

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行之 明也 明之为圣人 这句话是出自 荀子的哪本书

出自《荀子·儒效篇》。原文节选: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白话译文:未有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眼见为实不如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不如亲自实践,学习的功夫到实践这一层次也就停止了。

实践可以使人明知道理.明知道理的人是圣人。

圣人以仁义为本,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判断没有毫厘之差。

没有其他道理可讲,这些都包含在实践过程中了。

所以听说过道理却不眼见为实,即使听说的知识很多,也一定会有谬误;眼见为实却不力求理解,即使学识颇多,也一定会妄自臆测。

明晓事理却不亲自实践,即使思辨缜密,也一定会陷入困境。

不打听、不寻找道理,那么即使做事有分寸,也不是仁。这个道理屡试不爽。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荀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而《儒效篇》,是儒家经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本篇除了论述大儒的作用外,还论述了圣人、君子、劲士、儒雅、小儒、俗儒、俗人、众人、鄙夫几类人的德行,并强调了学习与法度的重要性。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荣发展;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