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未杀刘邦,主要原因有四:第一,刘邦功大,无故而杀之,众人不服;第二,刘邦臣服自己,听凭自己处置;第三,有亲信力保刘邦;第四,与刘邦的革命友情。
推翻暴秦,劳苦功高
项梁死后,一直被项梁控制的楚怀王芈心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为了鼓励手下将士们作战,他开出了天价:谁先能进入关中,灭亡秦朝,就让他在关中做王。这就是著名的“怀王之约”。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秦二世三年七月,与项羽相持半年之久的章邯率领秦军主力投降,秦王朝败局已定。得到消息的刘邦为了抢下灭秦之功,用计攻破武关。
秦二世三年十月,刘邦军抵达咸阳东南郊的灞上地区,秦王婴走投无路,开城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图片出自《楚汉传奇》)
不管刘邦是否投机取巧,灭秦的功劳的确是他立下的。如果说项羽屠灭秦军主力是首功,那么刘邦入定关中可以排第二。立下如此显赫的功劳,而项羽说杀就杀,各有功将领恐怕都会与项羽离心离德。
放弃怀王之约,听从项羽安排
要注意,刘邦和项羽实际上是同属于一直队伍,在名义上都归楚怀王芈心的直接领导。
两人曾经是亲密的战友,造成两人矛盾的核心,是战后利益划分是否按怀王之约进行。
刘邦进入关中后,首先是善待投降的秦王子婴,并且封存秦宫室的财物,安抚宗室贵族。其次是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争取民心。最后是封闭函谷关,阻止其它军队入关中。刘邦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在为自己做“新秦王”进行铺垫,他是怀王之约的坚定拥护者。
问题来了,按照怀王之约,秦王由刘邦接替,其余六国交与六国王室统治,那项羽能得到一个什么职位?顶多是楚国的二把手——上将军兼令尹,而且由于功高震主,还时刻面临被楚怀王干掉的危险,所以项羽肯定不会再承认怀王之约。
(项羽,图片出自《楚汉传奇》)
一个希望如怀王之约裂土封秦王,一个要废掉怀王之约重新划分天下。刘项矛盾的根基就在这里。
刘邦向项羽的示弱,实际上是表示自己不坚持怀王之约,放弃“新秦王”的位置,听从项羽的安排。这样,刘项之间最大的冲突被化解掉了,两人就有了和谈的基础。
投靠项伯
在解读鸿门宴的时候,项伯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他是项羽的叔叔,项羽对他绝对信任,同时,他又跟张良是生死之交。
张良此时在辅佐刘邦,刘邦借助他的关系,成功的与项伯搭上了线,谦卑的拜了项伯为大哥,并表示愿意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
项伯对刘邦的投效,也是十分开心。毕竟能在朝外有这样一支军队作为助力,他在朝堂上说话的分量就更足。
(项伯,图片出自《楚汉传奇》)
基于这个原因,项伯在项羽面前,极力的为刘邦说好话,甚至当刘邦碰到刺杀危险时,他会起身替刘邦遮挡。
面对亲叔叔的小弟和亲家,项羽自然不好动手,就连惩戒都得谨慎,避免伤了叔侄情分。
革命友情
仔细地看刘项二人推翻秦朝统治的过程,两人并不是始终针锋相对,而是曾有共领一军,并肩作战的“蜜月期”。
秦二世二年七月,项梁相继在东阿、濮阳两次击败章邯,秦军一部退往成阳。项梁命项羽为主,刘邦为副,共率一军追击秦军。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项羽刘邦紧密配合,攻克成阳,阻断秦援军,斩杀秦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进攻外黄。二人在今河南省内驰骋纵横,连战连捷,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
当昔日的浴血同袍,今日毕恭毕敬的请求原谅,战战兢兢的等候发落时,一向念旧情的项羽难道就没有丝毫触动吗?恐怕内心深处也会有不忍吧。
设想一下,鸿门宴上的项羽,看着眼前有着灭秦大功,恭顺且听话,还是叔叔的亲信,并且与自己也有同袍之情的刘邦,又怎么会下得了手?
项羽未在鸿门宴杀刘邦,原因是不想杀,或未起杀心。详析如下:
一,不负恶名:楚怀王任命项羽为次将,辅助上将军宋义“北救赵"的同时,“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且“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追杀宋义为上将军后一路恶战入咸阳,见刘邦虽已先入咸阳但并未称王,且对其恭敬有加,故不忍因刘邦“有大功而击之”,背负忘恩负义恶名。
二,未起歹心:刘邦入关后头脑发热,派兵把守函谷关,已使“项羽大怒",内奸曹无伤的告密又使“项羽大怒”。尽管如此,项羽也只是令士兵准备“击破沛公军",而非诛杀刘邦。
三,心软自负:项伯几句话就使他答应次日善待刘邦,刘邦几句花言巧语就使他供出曹无伤。项庄舞剑意在谁,项羽当然清楚,但他不屑以此手段解决刘邦。因此才同意刘邦与随从们上厕所密谋,还在听说刘邦不辞而别后非但不追击,反而坦然收受礼物。这一切足以说明,项羽根本未将刘邦视为对手,因轻敌而最终自刎乌江。
综上所述,项羽不在鸿门宴杀死刘邦的原因就是沽名钓誉、未起歹意、心软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