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
代表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男,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代表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
季羡林有位老师叫董秋芳,董老师对季老的影响很大。季羡林后来写有《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一文:“上国文课时,来了一位陌生的教员,个子不高,相貌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一只手似乎还有点毛病,说话绍兴口音颇重,不很容易懂。
但是,他的笔名我们却是熟悉的,他翻译过一本苏联小说《争自由的波浪》,鲁迅先生作序。”
一次,在季羡林的一篇作文后面,董老师写了一段很长的批语,其中有几句话是:
“季羡林的作文,同理科一班王联榜的一样,大概是全班之冠,也可以说是全校之冠吧。”
季羡林虽然毕业以后在清华学的是西洋文学,在德国时期研究的是印度及中亚古代文字,但是他始终没有停止过文学创作。
他觉得所有这一切都同董秋芳老师的鼓励是分不开的,他终生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