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融资积极性整体缺乏,发展性资金需求不足。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个体工商户经营倾向更趋于保守,基本没有扩大经营的计划,有的甚至业务停滞,信贷需求相对低迷。
二是银户信息不对称,影响贷款投放。个体工商户呈现低、小、散的特点,缺乏规范管理意识,收款方式灵活多样,很多时候都是现金交易,或者以微信、支付宝为主,不注重银行流水,信息透明度低。银行难以根据经营全面掌握个体工商户资信状况。无法对个体工商户进行“精准画像”,为银行提供针对性融资服务带来困难。
三是信用意识较为淡薄,增加银行信贷风险。受经济环境、地方信用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加之违约成本较低,使得个体工商户自身诚信意识相对不高,且群体又大量集中在零售、餐饮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准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经营活动稳定性差,随时可能倒闭,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加剧。疫情期间,辖内银行小微商户不良率上升明显。
四是金融创新同质化严重,服务群体有限。银行机构虽然不断加强对个体工商户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但同质化严重,主要以推出线上贷款产品为主。在走访调研中,很多工商户反馈,线上产品注册手续繁杂、体验度较低、受客户资质影响、申请人群有限且通过率较低。
五是配套政策缺失,影响金融机构积极性。个体工商户本身实力弱,经营稳定性差,固定资产少,缺乏有效抵押物或合格担保人,而地方政府部门针对个体工商户出台的优惠政策较少,以大兴安岭地区为例,除创业担保贷款外,政府未推出其他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等相关专项政策。银行在向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时,风险不能分散,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