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类递质能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作用机理: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其产生机制为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盾膜上的配体门控Cl⁻通道开放,引起Cl⁻内流,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
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K⁺通道的开放或Na⁺、Ca²⁺通道的关闭有关。扩展资料抑制性递质,抑制性突触的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γ- 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多巴胺等。但是,有如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是兴奋性递质和在心脏的迷走神经末端是抑制性递质那样,化学递质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所作用的突触下膜的离子通透性和细胞内的离子浓度(主要是氯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