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是从“落地唱书”发展起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开始演变为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后又因为演出中以鼓、板击发出的“的笃、的笃”之声,又被称为“的笃”班。1917年5月,“小歌班”艺人进入上海,因艺伎粗糙简陋,演出失败。1920年,艺人在表演、音乐、语言等方面进行改革,并用丝弦伴奏,开始在上海站稳脚跟。1922年8月,小歌班男艺人进入上海大世界演出,改称“绍兴文戏”,以与在上海大世界演出的“绍兴大班”相区别。
1923年7月9日,第一副女子科班在嵊县施家岙诞生。1924年1月14日,第一个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由此产生了女子越剧。1925年9月17日,上海“小世界”游乐场的“的笃班”演出广告中首次启用了“越剧”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