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危为安”是一个汉语成语,它的含义是由危险转为平安,多用于描述局势或病情等的变化。这个词语的拼音是zhuǎn wēi wéi ān,出自汉刘向《战国策书录》:“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亦可观。”
在实际生活中,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例如,经过医务人员的全力抢救,一名危重病人已经转危为安。又如在历史上,《晋书·谢安传》中记载了谢安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使晋室转危为安的故事。因此,"转危为安"不单单是一个成语,更是逢凶化吉,逆境求生的生活智慧。
意思是把危险转化为平安。
汉 刘向 《<战国策>书录》:“ 战国 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 宋 杨万里 《上寿皇论东宫参决书》:“陛下及太子父子之亲,可以无纤芥之疑矣。古人所谓转败为功,转危为安於此在矣。” 明 刘基 《嘉兴路重修陆宣公书院碑铭》:“况公之言, 德宗 不尽用也,而仅用其一二,犹足以转危为安,易败为功。”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三日之内,倘能自知痛悔,先缴枪械,率众来归,尚可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