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主要写的是寒霜形成,月色清冷的深秋时节的天气,但是诗人李商隐并没有直接叙述,而是以青女素娥争奇斗艳,从侧面表现秋夜的清寒。
《霜月》的全诗如下: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初次觉察到大雁南飞,已听不见蝉鸣;从百尺高的楼台眺望,只见水天一色,天和水连接在一起。青女素娥都耐得住寒冷,各自在月中霜里争奇斗艳,相互媲美。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秋天已至,大雁飞往温暖的南方,仅有的秋蝉也已不再鸣叫,说明气温真的下降了。诗人李商隐站在百尺高的楼台上朝远方眺望,楼台下的水和天际相连,月亮倒映在水中,水面平静清澈,夜空漆黑明亮,秋天的夜晚是多么的美丽。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青女”:管理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深秋时节,夜霜显现,月色变得清冷起来。虽然天气严寒,但是青女和素娥都耐得住深秋夜晚的清冷,各自分别在月中和霜里争妍斗艳,相互媲美。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写深秋夜晚的寒霜和清冷的月色,却以青女和素娥的争奇斗艳侧面烘托深秋夜晚的严寒。
这首诗寄寓了诗人在浑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以及崇尚圣洁、耿直而不媚俗的高尚情怀。
表达浪漫主义思想情怀.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