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由于编者认为“昼”字更容易理解,也更符合诗歌的氛围。
《越上闻子规》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登上越王勾践墓,听到杜鹃鸟的啼鸣,不禁想起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诗歌的第二句“昼”字,可以理解为“白天”。杜甫登上越王勾践墓的时间是白天,他听到杜鹃鸟的啼鸣,不禁想起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诗歌的第二句“画”字,可以理解为“画图”。杜甫登上越王勾践墓,看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不禁想起了这段历史,并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这两种理解方式,都没有错。最终,哪种理解方式更准确,取决于读者自己的理解。
小学古诗越上闻子规第二句是昼,而别的地方是画的原因是小学语文课本版本不同。
1、以下是原文:
范仲淹 〔宋代〕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
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2、【赏析心得】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作者因与宰相吕夷简意见不合,而被贬知饶州,同僚为其鸣不平,却被指为“朋党”,其中欧阳修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范仲淹又徙知润州(今江苏镇江),第三年,即景佑五年(1038),又被贬知越州,三年三地,越贬越远,还遭仁宗皇帝“戒敕”(戒训),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沉重。这就是此小诗的写作背景。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马不停蹄、风尘仆仆,作者刚到越州,正值春季,越中地区、绍兴一带到处可听到子规啼声。它们夜间躲进丛林深处,在雾霭中悲苦啼叫,白天又要振翅飞出,重新寻找芳树,歇息觅食。“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江南越州,鱼米之乡、山秀水清、春光无限,但子规啼声“不如归、不如归……”凄厉依旧、哀情动人。其实,它们并不知道,更加凄厉哀绝的呼声,是来自刚任越州太守的内心深处。子规啼血,是思故乡,此地虽好不如归。而越州太守的心却在流血,他是越贬越远,有家归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