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区别和联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区别和联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5-02-03 05:06:45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

从二者的联系来看,“教育目的”的和“教育方针”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都体现的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为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2)区别

①作用对象不同。“教育方针”是针对教育事业提出来的。而“教育目的”作用的对象是受教育者,是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总要求,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②范畴不同。“教育方针”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是微观的。“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或教育行政学范畴。“教育目的”是理论性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是教育学原理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内容或范畴。

③现实性与理想性。“教育方针”是现实的,“教育目的”是理想的,目的通过方针的执行、贯彻得到实现。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包含着教育目的。但二者角度不同,方针是从政策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述教育的理想。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答: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通过发回以下作用来实现: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一种是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他们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另一种是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康德等,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的目的应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