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清康熙以前,民间参拜最多的武圣人是岳飞。关羽虽然在民间也有参拜,但香火远比不上岳飞。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只是岳飞抗击的对象是金朝。金朝是女真人建立起来的政权,而女真人又是满族的祖先。
康熙认为过度宣扬岳飞会引起民众对满族的不满,容易引起动乱,不利于统治。但败武圣人在民间流传很广,强行禁止肯定会引起骚乱。
于是康熙就找了同样是忠义代表又与自己祖宗无关的关羽作为武圣人,并且亲自在民间推广。
民间信仰遂从拜岳飞改成了拜关公。
一、宋元时期雅文学重视关羽的“忠君爱国”,其中传记完整地描绘了关羽人物性格,诗歌中也将关羽的人物具象化,展现出“读史兴怀”的时代特征
谈及人物形象的创作,大体上就是两个方面的形式:纪实和想象。简而言之,前者就是以人物传记为主,后者则偏重艺术想象的加工与创作。雅文学中关羽形象的创作也无疑是采用这两个主要途径。
由此可见,陈寿的《三国志》中对关羽形象的描述是最为真实的:“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所以从对关羽赫赫战功的记载中可以觉察出,历史上的关羽的确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但细看《三国志》不难发现,其中还有对关羽“亡命”的描述,正如引言中提到的“亡命奔琢郡”。其实关羽的“亡命”历程后人也难以叙述,但他个人的一生戎马征战却成为了世人夸赞的部分。而后人也将关羽的征战分为了三个部分:其一是在讨伐黄巾军到投靠刘备;其二则是赤壁之战时期;其三是关羽奉命固守荆州,最终因自傲而亡,所以关羽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征战的途中度过。
先前对关羽的史料记载还是相对匮乏的,只有零星的文书残卷。宋元时期开始兴起了为关羽作传的风潮,这或许和朱熹重视汉蜀的正统思想有关。因为东汉末年,国家分裂,群雄四起,这与北宋南渡的过程极为相似,两宋急需人才,而在这一过程中忠义爱国的精神尤为重要。
因此就不难解释为何南宋后期仍然有岳飞、文天祥等爱国志士的出现。而胡琦在《实录》中就有对关羽形象的评价:“看云长须是看他与先主、孔明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一片忠忱对越天地,即是夏少康以一旅祀夏,配天之本心也。”
焦竑的《本传志》则直接表达了对刘、关、张三人的君臣礼义的赞赏。
因为对事件的前因后果的描写更加详细,同时能够将人物的性格生动具体的描绘在世人面前,所以传记能够将人物的性格完整表现出来。焦竑的《本传志》中对关羽单刀赴会的对话尤为深刻,其中记载了关羽和鲁肃的唇枪舌战。其中巨细暂且不提,但能够看出关羽除了忠君爱国的品质外,还极具语言魅力。
除了人物传记中对关羽的具体描述,作为雅文学的代表,诗歌一直以来都是文人抒情言志的良方。而诗人也往往会偏向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叹,同时也是“读史兴怀”的集中体现。
纵观历代的诗人对关羽的戎马生涯和萧然落寞的结局有着无尽的沉思,他们通过将关羽人物形象和诗中的实际景物相互结合,从而实现了人物形象的具象化。唐代的诗歌中就有所体现,岑参的“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将汉朝的卫青与霍去病和三国的关羽、张飞放在一处。
由此可见,当时就已经出现了用关羽的人物形象来称赞他人的现象了,宋元时期,时局的相似引发了人们对英雄人物关羽的敬仰。所以,关羽的形象在雅文学中可谓是“忠义”的代名词,同时也为日后俗文学的发展提供史料的借鉴。
二、明清时期的雅俗文学中关羽的形象逐渐神化,民间崇拜盛行,朝廷也借助小说戏剧等形式,鼓励民众学习关羽“忠肝义胆”的气节
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历程,雅俗文学一向是共存并生的。而对关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雅文学虽有其独特的完整性,但是俗文学中关羽的形象则更加偏向神化,而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
明清时期以小说为主要代表的俗文学成为市井百姓谈天的资本,而对于史书传记的改写更是大为盛行。其中就有明初罗贯中改写《三国志》而重新汇编的小说《三国志演义》。而在这一小说话本中,对关羽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惟妙惟肖,不仅是先前雅文学中的忠勇,还具备了明初社会的侠义心肠。
明代嘉靖年间的话本中,可以发现关羽是兼济将帅的才能,有勇有谋。同时其中还记载了关羽曾多次挑灯夜读《春秋》一书,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关羽的崇敬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加之明代朝廷的推动,以及儒家传统思想的催化,关羽成为了人神一体的英雄形象。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三国)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由此可见,当时明代朝廷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是极为成功的。除了小说中的侠义形象,明清的戏曲中也是将关羽的性格特点展现的一览无余,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也是有历史的根据在其中的。明代的戏曲对关羽的形象的塑造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将关羽作为普通的人物;二是将关羽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