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嗣立为魏王。同年十月,他接受汉献帝禅让,代汉称帝,做了六年皇帝后病逝,谥号文帝。相比于其父曹操的雄才大略,纵横捭阖,曹丕只是一位守成之君,在位期间,他并没有完成曹操一统天下的遗愿,也没能做出影响深远的政治改革。
若论帝王功绩,曹丕的主要贡献,基本都集中在文化领域。曹丕撰写的《典论》,是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他对文学的思辨,将曹魏文学推向一个讲究文辞华美,探究文理文义,思辨生命意义的文的自觉时代;曹丕创作的诗歌,情感真挚,细腻动人,推动了古典文学七言诗的早期发展,对魏晋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诗歌类型
曹丕的诗歌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宴游诗、抒情述志诗和代征夫思妇诗。
宴游诗主要作于曹丕登基之前,在邺城生活的时期。曹丕作为贵胄公子,宴游是他生活的日常,所以免不了写诗助兴。当时曹丕曹植和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建安七子,有很多的同类诗作。其中,《芙蓉池作》是曹丕流传最广的宴游诗。
《芙蓉池作》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曹丕的宴游诗文辞典雅,常用对偶。但由于宴游诗创作环境,经常是和周遭的文人们同题同期创作,自然免不了暗自较量。所以这类诗歌的创作,大都是精心雕琢,强说哀愁,颇为人诟病。
而曹丕的抒情言志诗,大体的主题是写跟随曹操南征路上的行军艰苦,抒发了救民涂炭的决心。在这类诗中,曹丕想要展现的境界和情怀都比较宏达,若是对比曹操的述志诗,就会明显感觉曹丕底气不足,有种故作大言壮语的感觉。
曹丕所撰《典论论文》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每个人的气质禀赋,决定了他的文章气韵,气质不同则文风各异。曹丕是守成之君,心思细腻且多愁善感,每每歌舞欢宴,他就悲从中来。所以他替征夫思妇口吻写的诗,往往能够真切的揣摩他们的心意,独具特色,刻画得非常动人。
杂诗二首·其一赏析
《杂诗二首·其一》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诗中写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萦绕在心中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感。所谓伤春悲秋,物候的冷暖变化,格外能触发诗人悲伤的情思。在戚戚的秋夜,漫漫的秋风中,客居他乡的游子辗转难眠,他披上衣服,在月夜下独步来来回回不知多久,白露都已经浸湿了他的衣裳。他出神凝望空中的星河斗转,秋虫孤雁仿佛倾诉着她的愁苦。心中浓浓的乡愁挥难以排解,他不禁感慨,如何能生出一双翅膀啊,送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身在异乡的孤独感于曹丕笔下刻画得细腻动人,千载之下,我们仍能感同身受。
曹丕写得最好的一首诗《燕歌行》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纸短情长,现代通讯工具带来了跨越时间空间的情感交流,我们已经很难体会古典文学中此种缠绵悱恻的相思之苦。曹丕笔下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之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卷绕着淡淡的忧伤。
凄凉的秋日里,女子遥望空中,心中无时无刻都在想念远方的恋人。相思之痛是这般折磨人,萦绕心中,难以排解。女子先弹琴排解忧思,却发现琴声都是痛苦的,只能转而低音短唱,但夜色已深,不能长声放歌。女子辗转难眠,凝望星空出神,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就怀念心上人迟迟未归。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夜是文人笔下最常用来倾诉相思愁苦的意象。分别两地的人们,无所倾诉,只能对着同一片星空,把月亮作为传递相思的媒介。
曹丕笔下的《燕歌行》,情境声色,缠绵悱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将相思之情描写到了极致。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价道:“倾情、倾色、倾度、倾声,古今无两。”
结语
在汉末魏晋时期,文人创作七言诗是比较少的,曹丕这首《燕歌行》,是中国早期七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刘勰在《文学雕龙》评价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刘勰认为人们多从同情弱势者的心理出发,抬高曹植贬低曹丕,这是有失公允的,曹丕自成风格,他的《典论》辩要,《乐府》清越,风格洋洋清绮,沉静而悠长,云渺而多情,自有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