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正法
胸腹向前微合,脊椎关节尤其是腰椎l~5关节节节对准并向下自然松沉,命门微向后撑,裆部松开撑圆,会阴穴轻轻上提,臀部自然上泛,虚领顶劲,百会穴朝天,中气自然领起来,如预备式动作。只有腰部中正,才能全身中正安舒、松沉自然,周身和谐,身法中正端然、从容圆活。此法是拳之关键、一身之关键。
2.运化法
李亦畬五字诀云:“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腰之运化,“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或“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臂,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腰的运化表现在两肋与盆骨之间,呈现出圆形、竖S形、横S形、竖8字形、横8字形等等,变化不一。
3.缠丝法
手臂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经命门穴,循脊而上,过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后,绕臂斜缠而下,从尺骨端向里,过掌心劳宫穴,达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劲顺缠。上肢的出劲逆缠,由此可以看出,上肢之出劲顺缠或逆缠之气由丹田发出需经命门穴送达指端。命门穴在后背腰第二腰椎棘突凹陷中,为身体督脉28穴之第4俞穴,前与脐平(道家有称丹田处为前命门者),其两旁5厘米处为肾俞穴,深处为肾脏。这一区域正是太极拳所说的“腰间”,故不为腰部缠丝法。
4.虚实法
虚实为太极拳第一要义,陈鑫讲“开合虚实,即是拳经”,“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实”,腰部也不能例外。收劲时气归丹田,腰部呈合劲,此时腰部应为实;发劲时气从丹田经腰部而出,达四稍,指(趾)为实,此时腰部相对为虚。腰法之虚实以内气的收放来区分,换言之,腰部之虚实是与四肢的充实及收回相对而言的。腰为身躯之中,躯干有虚实,腰更有虚实之论。这是练拳有一定基础,能够内气鼓荡之后才便于理解并进一步研练的方法。
5.蓄法
气归丹田以蓄而待发,为运化之备。手眼身步法,腰法为基础。腰是中心轴,肢似外轮转,以身带四肢,腰动尤在先。腰有阴阳、虚实、开合、动静蓄发之用,当然就应该各有其法,有志于此技者需进一步挖掘及实践。
太极玉明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和强化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腰部、手臂和腿部等。以下是太极玉明训练中针对腰部的几个方法:
1. 开合练习:站立,双手置于腰间,将腰部向左旋转,同时将左脚向左边迈开,使两肩保持平衡,然后慢慢地向右回转,同时将右脚向右边迈开。重复这个动作多次,可以增强腰部灵活性和耐力。
2. 腰斩:站立,双手举起,手臂上举到头顶,用腰部向左侧旋转,同时将右手臂往下压,像是在斩刀一样,然后将腰部向右侧旋转,同时将左手臂往下压。这个动作可以锻炼腰部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3. 站桩:站立,将腰部放松,双手慢慢下垂,同时深呼吸,保持身体平衡和稳定。这个动作可以让身体放松,同时增强腰部的耐力和灵活性。
4. 坐式练习:坐在地上,将双腿弯曲,双脚并拢。两手用力推肚子,向前伸展,用腰部的力量上下摆动,放松腰部的肌肉。这个动作可以增强腰部的灵活性和耐力。
注意,以上练习需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如果有腰椎病等腰部问题的人应避免过度扭转和扭曲。最好在太极玉明教练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以确保正确的姿势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