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民以食为天】
【说文解字】中解释“家”这个字是屋顶下有一口猪。如果我是仓颉,造得“家”字肯定会是屋顶下有一锅饭。在杏林,我真正地懂得了“民以食为天”这几个字的意思。
刚到太谷时,住在县招待所里大米稀饭和白面馒头随便吃的好日子只有两三顿。到了杏林,到队里安排好的老乡家安顿好行李,一个个都饥肠辘辘了,一个十分现实和紧迫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去哪里去吃饭呢?
队长光明子发话了,让我们吃派饭。我们可听话了,让去哪家我们就去哪家。都吃过谁家的饭呢?记不清了。只记得吃过小米稀饭煮象棋子大小的玉米饼子、浇了卤子的荞面条、白面帖截等等。记得这些吃食,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我以前在北京从来没有吃过的。
不交钱,不交粮票,也不用帮着烧火做饭洗菜洗碗的好日子不长久,终于知青灶开伙了。
上一个小土坡有几间队里的闲房子。打头的两间中,有炕的一间做伙房,另一间做库房。炕头盘了砖垒的一个灶,安了一口直径不到一米的大黑锅。
第一顿饭好像是罗P儿和几位男生做的。听说饭熟了,皮玲我们几个拿着饭盒进了灶房。只见罗P儿和老夏等几人正用抹布垫着手一起使劲,把那口盛着热气腾腾的小米饭的大锅拔离了炉灶,抬到屋子中央。此举是为了把饭锅拿下了再找另一个锅炒菜吗?还是炉火太旺,不把饭锅拿下来那饭就糊了?至今不知道这几位哥们当初是咋想的。反正这个举动很快引来了许多村民围观看热闹,后来就让马儿给我们做饭了。
马儿总给咱们做小米捞饭和蒸窝头。相比之下,松散金黄的小米捞饭和稠稠的小米汤比窝头要好吃些。
后来就我们自己轮班做饭了。那饭做的花样百出极其新颖,至今难忘。
做饭最好的是罗P儿。罗P儿做饭的功夫是在学校时受过专门训练的。在校时我们班常去帮厨。我们不过是干些洗洗蒸馒头的屉布和洗洗菜的小工活。罗P儿可不一样,他在食堂的刘师傅和温师傅指导下,挥个铁锹大小的炒菜铲子上灶炒菜。咱们在学校时吃的炒白菜炖茄子什么的都是罗P儿的作品。我亲耳听见负责菜案的温头儿告诉他,什么牛肉要顶丝切,鸡肉应该顺丝切的做菜秘诀。
我盼着轮到罗P儿当值做饭的日子。因为在仅有油盐醋的条件下,罗P儿炒的白菜肯定比我炒的要好吃得多。还记得罗P儿给我们做的面包吗?他把面发好后在面团上抹上油。在装面团的小铝盆的底上也抹上油,扣到大铁锅里用慢火烘烤。那大面包堪比俄国老毛子的黑列巴。罗P儿的馒头也蒸得别具一格。他用面团捏成青蛙,那是给田世珠的。捏成麻雀,那是给我的。捏成猫头,那是给大民的。捏成兔子,那是给承穗的。兔子不仅有两个长耳朵,还有红小豆嵌成的两个红眼睛。用剪子剪了许多刺的小刺猬是给谁的呢?咱们同学中谁的外号叫刺猬呀?如果捏成一朵花的,那不用说肯定是给纪华的。在知青点过的第一个年,罗P儿漏了一手,做了一盆肉馅镶豆腐,让我们吃的干干净净,连点汤都没剩。
做饭最循规蹈矩也最有规律的是王纪华。今天是中午小米捞饭,晚上贴饼子白菜汤。明天是中午小米捞饭,晚上白菜汤贴饼子。后天是中午小米捞饭,晚上贴饼子白菜汤。大后天还是中午小米捞饭,晚上贴饼子白菜汤。稍有区别的是某一顿的贴饼子会出溜到菜汤里成了煮饼子。
最具创造力的当属夏燕平。清水煮菠菜。吃时各位盛到碗里自己加盐。他的理由是因为众口难调,必须自己动手。见我们对清水煮菠菜面有难色,他就用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段子佐餐。夏燕平另一道佐餐小菜是音乐。饭做好了他不吃,而是坐在炕上垒的麻袋包上拉二胡。他闭着眼睛悠悠然地拉二胡的姿势和神态至今记忆犹新。夏燕平还发明了麦粒粥。把去了皮的麦粒子放到锅里煮。你倒是多煮一会儿啊。不待麦粒煮烂开花他就熄火了。清汤寡水的麦粒粥全赖我们年轻的好牙口和好胃口。至今一喝麦仁粥,我就会想起杏林知青牌的夏氏麦粒粥。
最善于学习的当属田世珠。她向婆姨们学会了打饼。面要半发。先把白面用油炒熟作为油馅。揪面成剂。擀剂包油馅于内。再把面剂子擀成鞋底样置于饼铛上烙至半熟。把半熟的饼胚置于饼铛的炉子旁边烘烤至熟。那油馅分加糖的和加胡椒盐的两种。无论甜香和还是咸香我认为都十分好吃。田世珠曾经一口气打了近一百个饼也没剩下。因为罗P儿一口气就吃了7个。
中国知青网 作者:晓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