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0w的电磁炉烧40斤水要多长时间(3500瓦电磁炉烧开30斤水需要多久)

4200w的电磁炉烧40斤水要多长时间(3500瓦电磁炉烧开30斤水需要多久)

首页家电维修电磁炉更新时间:2022-02-11 00:16:11

第一次去别人家,进屋就上床,还四处安装摄像头…

这档新出的香港冷门综艺,不仅有骚操作,还有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字:《纳米无明火》

纳米,在这里可不是什么高科技代名词,它的意思是:小得不能再小了。

众所周知,香港楼价高,即便是小户型,买的话,动辄大几百万港币,租也要分分钟过万。

于是,市场催生出一类总价低,但小之又小的单位,称为:纳米楼。

纳米楼有多小?实用面积不超过24平米。

而且存在大量面积十几平米,甚至,不超过10平米的单位,比一个车位还小。

因为地方小,自然不可能有像样的厨房,明火做饭,成了纳米楼住户的奢望。

所以现在,你大概能理解《纳米无明火》的意思了…

每一期节目,摄制组探访一间纳米楼。

主持人谷德昭(没错,就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疯狂喷血的那位),与生活在纳米楼里的住户聊天,最后为他们,用电磁炉做一道菜。

20分钟一集,虽无明火,却充满烟火气,真实踏实不卖惨。

比如,这对90后的同居情侣,租住九龙城一间不到10平米房子,月租4200元港币。

一进门,肉眼可见,能放下的最大家具,就是床。

床上睡觉,床上工作,床上看书、看电视…

说起来,这张床也是暗藏玄机:下面由三个柜子拼接而成。

原来地方小,主人就想办法往上寻求空间。

床被抬高了,下面多出了储物空间,别小看这么一个暗室,朋友的狗还曾在这儿寄养过…

不过,上床就有点困难了,得踩着柜子边缘爬上去…

网友评论:塌房警告!身为胖子的我,大概不配。

生活在这间屋子里,可以想象到有多不方便:

只有一张二手书桌,没法两人同时用;

因为窗户对着后巷的冷气机槽,常年没法开,待在房里,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

没有厨房,做饭只能临时支起一张桌子,用电磁炉做,做好了,端上床吃;

饭后洗碗,只能在厕所里蹲着洗,洗久了,同伴有意见:我要小便…

厕所没有门窗,上大号,臭味会往房里散…

事实上,两人月收入加起来四五万港币,在香港不算高,但也可以住上条件更好的出租屋,却选择蜗居在此…

原因很简单:现在过得省一点,早点存够首付,买一间属于两个人的房子。

而另一对小夫妻,可以说是得偿所愿,买到了房:20多平米,花费446万港币。单价差不多20万/平米。

一成首付,九成按揭,要还30年。

一起供楼,简直是比结婚证还牢靠的契约,从此两人就被还贷这件事,捆绑在了一起。

贵得如此离谱的房子,还得运气好才能买到。

这家女主人这样描述买房过程:

光存够首付还不行,还要参加抽签,中签率又低,能抽到心仪的楼盘,简直难过考港大。

抽到了,扔给你有限的选择,必须马上决定,买,还是不买。

谁能想到,半生积蓄何去何从,得在短短几秒之内决定,比买菜还仓促。

就这,你不买,排队等着买的人,多了去了,机会走了就不再来…

这种心态,促使他们迅速拍板。

主持人当场感慨:这也是香港特色了,简直可以写进喜剧电影里!

《纳米无明火》就是这样一档带你看房,聊家常的节目,却不紧不慢之中,带出香港普通家庭的酸甜苦辣。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柴米油盐之下香港普通人的生活,纳米楼里浓缩的不只是一个公寓的五脏六腑,更浓缩了香港人对爱情、兴趣、前途的期许。

在这档节目中,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

他们住在或租或买的逼仄空间里——

浴室小得没法转身,厕所无法做到干湿分离;

开门就是上床,下床就是桌子,朋友来了,只能坐床上;

阳台只站得下一个人;

床的上方拉一根钢管,就能晾衣服…

因为地方实在太小,你可以看到拍摄画面里,常常不可避免地出现其他机位和工作人员,不得不后期打码。

摄影师得踩到人家床上,才能找到适合的拍摄角度…

很多画面,是在墙上安装摄像头才拍下的…

但即使住在这样的陋室,这些人都没有放弃,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一点生活情趣,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比如,在墙上挂两幅画;

比如,在阳台上种上花花草草。

比如,把衣服都叠得整整齐齐…

看似拥挤的房间,其实还可以展开一张桌子,撑开几张椅子,约朋友吃一顿。

甚至,摊开一张麻将桌,也完全没问题。

把饭桌搬到窗前,对着风景吃饭…

这,都是被生活逼出来的智慧。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听过,香港的住房问题了。

纳米楼不是新生事物,却在近几年急速增加。有数据显示,从2014到2019年,其数量飙升了17倍。

纳米楼的背后,依然是高房价,是香港人口众多与供地不足的矛盾。

有报告称,香港目前已发展土地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7400人,比伦敦、纽约等大城市都要高,几乎是新加坡的3倍。

而与此同时,香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积仅为19平方米,差不多只有深圳的一半。

这座霓虹璀璨的国际大都市,东南亚金融中心,市民的居住面积,却越来越小…

真是何其讽刺!

去年,一部纪录短片《方寸间的地狱》上线。

短短28分钟,让人震惊和绝望。

影片披露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

香港某些地区的房价,已经飙升至每平米25万港币。

三分之一的香港人,住在面积只有5-12平米的出租单位里,有人甚至住在不足5平米的劏房。

联合国曾斥责:这是对人类尊严的极端侮辱。

早年香港电影《笼民》中的“笼屋”,政府一直喊着要取缔,却依然以半地下的形式存在…

面积大约1.8米×0.6米的笼子,就是一个人所有的家当。

一半的香港人住在由政府补贴的公屋,能享受相对低廉的房租。

但想住上这样的房子,你得在排队名单上等很久。

有市民说:政府说单身人士3年内能申请到,但很多情况下,要等10年以上…

有人干脆放弃了,就睡马路,甚至有人就这样在街头死掉…

TVB剧《香港爱情故事》里,男主一家五口,挤在20平米公租房里。

小妹妹住在由木板嵌在墙上的小空间里,闷热逼仄。

女主的家稍大一点,但也只有两个房间,已经成年的姐弟,还要共享一个房间;

男主父母吵架,妈妈想自己静静,但家里就连一个独处的空间都没有,只能到街上游荡…

去年上映的港片《麦路人》,则记录了一群为了省房租,每天在麦当劳过夜的人。

这个群体人数不少,却从未被关注。

据香港社区组织协会“24小时快餐店无家者研究”统计,仅仅一个晚上,香港73间24小时营业快餐店,就发现了384名夜宿者…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并不都是街头流浪汉,近四成的人都有工作,因为各种情况,如替家人还债、身患疾病、投资失败,一夜致贫…

高昂的房租,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座灯红酒绿的水泥森林里,他们每天过的,却是宛如荒野求生的日子…

超过三分之二的香港人承受不了如此高的房价。

而20%的人口在贫困线以下,月收入低于512美元。有25万人,生活在污秽不堪的环境里。

香港人不仅活着没地方住,死了,也难觅一处清净。

香港目前每年有5万人离世,但因为土地不够,预计到2032年,有40万人无处安葬。

地少人多的矛盾不解决,香港人的生活质量就上不去。

政府不是没有想办法,但现实困难重重。

事实上,香港的土地并不少,绿化面积高达70%,郊野公园面积高达44%。

能不能把这些土地开发了?

答案是:不能。这是香港人的环保共识,不可动摇的铁律。

2018年,港府提出了明日大屿愿景,计划在香港最大岛屿大屿山周围,填海建造17平方公里的人造土地,兴建公屋来减轻住房压力。

政府表示,该计划可为多达110万人提供住房——约为目前香港人口的七分之一。计划2032年首批入住。

但依然有人反对。

批评者称:建造成本太高了,对财政造成压力,而且威胁到海洋珍稀物种。

环保和底层老百姓的生存,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完全不同答案。

也许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们能轻易赞赏香港人的环保意识,但如果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家人朋友,生活在如此不堪的环境里,甚至居无定所,我们还能说出环保更重要的话吗?

如何协调人与环境关系,也许正是香港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验。

《方寸间的地狱》中,有两个人物,特别令人心疼。

一个是,四十岁的梁先生,早年离异,如今打着一份普通的工,每天在麦当劳里过夜。

孤家寡人、一无所有,常常感到寂寞,羡慕别人有美满的家庭…

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杀。

他说:有手有脚,不会饿死的。情绪低落时,就找朋友倾诉一下,就能撑过去。

另一个是,67岁的朱先生,靠捡垃圾为生。

半生照顾生病的母亲,蜗居在11平米的房子里,打了一辈子的光棍。

前几年母亲去世,他抑郁、难受,也想跟着去了。

但一想到妹妹,他舍不得留下妹妹一个人在世界上…

活着,真的是太难了!

但即便如此,他们都没有放弃,坚强地活下去。

我们的社会,怎么忍心让这样一群热爱生活的人,低贱如蝼蚁?

我们的社会,何时能给他们,最基本的尊严和希望?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