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把电磁炉弄坏了好吗(刚买的电磁炉面板被自己敲坏了)

不小心把电磁炉弄坏了好吗(刚买的电磁炉面板被自己敲坏了)

首页家电维修电磁炉更新时间:2022-03-28 21:05:58

年终系列专稿(九)

编者按:

如果说2020年是人类遭遇疫情的“应激”年,那么2021年,人类就进入了疫情后的“应对”年,开始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调整自己与生活、与世界的关系,寻找“后疫情时代”自我发展的路径。

这是一场道别,也是一种重逢——在改变中与曾经的自己道别,也在改变中与新的自己重逢。

一年将尽,《天天副刊》设计了一份问卷,九个简单的问题,却有很多不同的回答。在这里,我们选择了那些精彩、真诚、有趣的回答刊出,作为对2021、对这个时代的一份记录。

嘉 宾

廖阔

复旦大学哲学本科,悉尼大学社政全奖硕士,毕业后从事品牌管理咨询工作。90后妈妈,热情工作的非工作狂。产假期间放弃上市公司的工作,开始了合伙创业第一年。作为湖南人,生活方式很爽辣,努力保持追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偶尔也会喜欢霸蛮,化不可能为可能,挑战自我。成为母亲后,认识到了能力的边界。不过很多时候挫折并不让人沮丧,相反,它们是学习的窗口。

肖淼晨

从没读过有空调的学校,我立志长大后夏天天天吹空调;去韩国留学,同学说世界最高山是白头山,我心想小国不宜久留;工作后勉强听懂了粤语,我感叹再也学不动新语言了。后来,我就到了说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人口不足韩国六分之一、法律禁止安装空调的瑞士。

除了是自己人生的“打脸王”,我还是一个对老物件情有独钟的收藏爱好者,一个把瑞士大叔赢哭了的乒乓球业余选手,一个时常忍不住要写作的自由撰稿人。世界很大,我已经在看了。

任淼淼

北青报特约撰稿人,旅居德国十余年。在《天天副刊》“西洋镜”版面用文字分享在欧洲的所见所感。一个擅长多门外语却不愿意当翻译,喜欢写作却无法以此为生的“留德华”。2022年最大的心愿是不再拼命地跑“仓鼠轮”,慢下来喘口气儿。

1.对您个人而言,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记录这一年,您会选择哪三个词?为什么?

廖阔:宽心。疫情反复,家人身处异国不得相见,从起初的无可奈何,到现在的不关何处,平安便好。

童心。鼠宝宝的成长给我们带来了看待这个世界的新角度,好奇的目光打量身边万物。当小手指小心珍惜地伸出触碰时,连一粒白米饭都变得晶莹可爱,如月宫里的一只玉兔。

静心。居家工作让效率提高,减少了社交,多出了独处时光。独处思静,泡起了各种手冲咖啡,重拾了阅读,喜欢上了叠衣服。静下心来,其实时间并不会过得更慢,只不过比浮浮躁躁时更多些质感和感受——你知道时间是怎样流逝的。日日温习演练着,也会更多出一份面对衰老和孤独的从容和自信。

肖淼晨:憧憬、兴奋、忧虑。

2021年初两款主要的mRNA疫苗在瑞士投入使用,看上去疫情很快就要结束了,让人对这一年满怀憧憬。

初春下定决心回国休假,过程繁复,但面对从未经历过的隔离生活,内心还有一点兴奋。

眼看着世界渐渐恢复正常,洗手都不像之前那么认真了,结果Omicron来了,蠢蠢欲动的度假念头不得不搁置,再次陷入对疫情的忧虑。

任淼淼:想家。身在国外,因为疫情两年半没有回国。

自处。习惯并开始享受一个人的独处时光。

热望。坚信疫情总会过去,可以和家人喜极相拥。

2.这一年,疫情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但以您的慧眼来看,它给社会带来的正向的启示是什么?如果有,说说您的经历或看法。

廖阔:澳大利亚有一项研究调研了一千多位疫情地区的人,发现70%的人还是认为疫情有积极正向的启示。三个最常见的正向启示及其认可人群占比分别为:更多家庭时间(33%)、工作更灵活(29%)和平静生活(19%)。

澳大利亚的疫情反反复复得已经让人有些麻木了。疫情刚开始,大家还会紧张和规避出行。等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政府解禁,大有“病树前头万木春”之感。短短两年内,澳大利亚经历了封锁国境、疫苗推广、宵禁限行这些有力行动,同时还被行业罢工、违令聚会等困扰。助力和阻力,政府和民间,几乎月月都有推拉摩擦。这像是一场社会纪律的考验,一场全民健康与个人自由的博弈。在这场考验中,大多数居民还是选择了遵守规定,这也是为什么澳大利亚政府对前景保持乐观,愿意重开国界。

肖淼晨:今年11月,瑞士发起了一项公投,投票决定是否赞成《新冠法》复决案,这个提案的焦点集中在是否应该为进入餐厅等无法全程佩戴口罩的公共场所设限。

在瑞士,没有新冠抗体的人(既没有接种过疫苗,也没有感染过的人)到餐厅就餐前必须接受核酸检测。这引起了反疫苗人士的不满,他们认为政府的做法限制了他们就餐的自由。然而,投票结果是62:38,超过六成的人支持现行《新冠法》。瑞士媒体评价这是“沉默的大多数的胜利”。你看,世界乱糟糟的,但好在理性、客观、讲常识的人还有六成。

任淼淼:“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大疫当前才体会到什么叫人类共同体的命运。相对欧洲其他国家,德国的疫苗接种率较低,有人不愿意接种疫苗,结果导致医疗资源被大量挤兑,频频告急。接种疫苗是一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事情。如果想彻底消灭病毒,各个国家就不能“各扫门前雪”,你那边刚刚好转,他那边又暴出变异病毒,然后又开始反复戒严封城。只顾自己的利益只能治标不治本。

3.这一年,哪一项“全新事物”进入了您的生活?

廖阔:育儿是一年以来的全新事物。孩子半岁以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互动和探索能力日新月异,让人惊喜连连。虽然一边工作一边育儿确实很辛苦,可孩子这块无价之宝让生活充满阳光。

肖淼晨:法国黄酒le vin jaune。普通葡萄酒在酿造过程中会通过不断添满蒸发的部分,从而保证酒面不与过多的空气接触。但黄葡萄酒在酿造过程中并不添酒,让酒与空气的接触面自然形成一层“金花”,这就是黄葡萄酒黄色的来源。六年零三个月后,风味独特的黄葡萄酒就可以装瓶销售了。有趣的是,这种黄葡萄酒和中国黄酒“女儿红”的味道几乎一模一样。

任淼淼:每天自学法语一小时,已经打卡318天从未间断,为疫情之后去法语国家自驾游做准备。

4.工作、学习、社交、心态……饮食起居、健康休闲、消费娱乐……这一年,您最积极的变化在哪个方面?稍详细地说说?

廖阔:少了外出和聚会,自然就多了自处的乐趣。没有想到过去念念不得的读书时光,其实想腾随时就能腾出来。从时间海绵里挤出来的时间远比想象中要多,点滴累积,一个星期可以为自己读一本书,每天可以为孩子读四五遍故事。

读书替代旅行和社交,少了出行时的花费和劳累、社交时的眼力和比较,给内心更多充实的自信和愉悦。

以前总觉得自己口语不够好,读了比尔·布莱森的《母语》,了解英语语言的复杂和演变,读了几本澳洲本地获奖的小说,知道了各式的方言口音。读着这些书,看到了五花八门的表达形式,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纠结茴香豆有多少种写法呢?能沟通清楚是茴香豆就可以了,不是吗?管他是英音、美音、印度口音还是中式发音,首先要自己摆脱了口音的鄙视链,才能享受到语言带来的乐趣。学任何语言大抵如此,常怀赤子之心。

肖淼晨:今年最大的变化应该是更有意识地去生活了。经历了2020年的慌张和无措,随波逐流地按惯性生活令人身心俱疲。2021年我尽量有意识地跳脱出来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种感觉非常美妙。

今年瑞士几场拍卖会都有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最好的东西最好卖,而且价格甚至比疫情前还高。我观察还是更多的人由于焦虑,更倾向于把钱花在刀刃上,因而那些重要拍品就被炒得价格奇高。

打个比方,从前大家在拍卖上有的人买钻石有的人买祖母绿,有的人说我有件衣服就差一颗红宝石来配,我买红宝石。但今年不是,今年大家内心里的潜台词都是:“哪个保值?越贵的越保值对不对?”所以今年我看到好几位实体古董店店主竟然从拍卖会买东西,要知道原来他们都是把重要的东西送去拍卖行的。这些人大概就是看中了今年大家都在“掐尖儿”,于是他们抓紧“囤”了一批普品,静待疫情过去,经济复苏。说到底,人们终归还是会正常的。

不仅是观察焦虑,也观察痛苦、难过、喜悦等等,观察每一种情绪,一方面很有意思,另一方面也帮助自己更好地与情绪相处。

任淼淼:低碳生活,居家办公没有添置任何奢侈品;环保出行,所有长途旅行和出差计划都取消了。

5.2021年,您最得意、最后悔、最痛苦的一刻分别是什么?

廖阔:整体一年都比较平静,非要说的话,我的这些一刻都好似大海波澜的泡沫,轻微而短暂。

最得意:不会做饭的我以前牛排都靠微波炉叮熟,如今倒腾出了几道能拿得出手的菜。读到了庄相宜的《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大有惺惺相惜之感。“做菜的乐趣就在于它看得到摸得到,闻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馈。”

最后悔:应该是一次艰难的看病过程吧。有天晚上女儿被蚊子咬了,次日上学,幼托机构怀疑是传染性红疹,在得到医生证明原因之前,拒绝孩子入学。急得我工作请假,带着孩子一家家门诊询问。几乎是绝望得眼红之时,有一家门诊给我挤出了两小时后面诊,五分钟搞定“清白证”。那一刻后悔的事情很多,为什么我让孩子被蚊子咬了,为什么我不会开车找不到医生……

最痛苦:大约是我母亲年初回国,我先生不理解没了长辈怎么带孩子,说服我先生接受夫妻两人边工作边育儿的这场思想仗。祖辈能帮忙照顾孙辈是福分,不可强求。

肖淼晨:疫苗预约平台开放的第一天就预约上了,好得意。好像并没有什么后悔的和痛苦的。

任淼淼:最得意:考下一个国际资格证,过程很煎熬焦虑,但是钦佩自己没放弃。

最后悔:不应该把电磁炉放在灶台上,结果灶毁炉亡,差点把整个厨房都点着了。

最痛苦:明明疫情期间多了很多私人时间,为啥还是老觉得时间不够用呢?

6.2021年有哪些好书或影视剧、综艺、展览让您至今难忘?您会选哪两个推荐给大家?理由是什么?

廖阔:特雷弗·诺亚写的《天生有罪》,脱口秀演员的母亲教会孩子如何用幽默与微笑对抗世界。故事社会背景是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很多痛苦难受的时刻,都在作者笔下轻快地翻篇了。痛苦对于能够化解的人是笔独特的财富。

比尔·布莱森的《全民发呆的澳洲》,今年读书以来最喜欢的作者,每本书都加入了阅读清单里。虽然这只是一本游记,但像我这样居住在澳村的异乡人也能感同身受。疫情期间,尤其可以感受到澳大利亚发呆的慢生活,正如作者笔下写的“完完全全沉溺在那些全凭自己做主的细枝末节当中”,这种慢悠悠,想着先晨浴还是先早餐的思考闲暇,其实是正享受着人生,宁静祥和,妙不可言,预习着耄耋之年的光景。

肖淼晨:今年学着听了几场交响乐,非常美妙。不仅是音乐本身,音乐厅的环境、气氛,总能让人度过一个个难忘的周末夜晚。今年也系统地看了黑泽明的电影,讲故事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可能也就是这样了;另外讲述二战的电影今年也看了不少,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几乎每天看一部,俄罗斯的、美国的、法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都有,都很好看。

任淼淼:推荐几个瑞典作家合著的书《事实》:用数据思考,世界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

还有一部电影《波斯语课》。如同犹太诗人保罗·策兰在《死亡赋格》中描述的那样,在二战集中营,“把死亡曲奏得更好听些!死神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但是生的欲望让主人公凭空编造出一门不存在的语言,而真正使他活下去的信念是内心的温良和使命感。2021年最好的德语电影,没有之一。

7.如果有时光机,2021是否有哪一刻,是您想重新来过的?具体说说什么理由?

廖阔:2021并没有这样的时刻。如果有什么想要重来的一刻,应该会挑一天没有家庭、工作的日子,无需为没有尽责而心怀愧疚,没有一点点被需要的紧迫,享受只有自己的时间。国外把这个时间叫Me Time(自我时光)——和任何人都无关,只属于自己的时间。人自出生,自我时间就额外宝贵,疫情居家办公也使得工作和私人生活界限模糊,母亲这个角色更是没有下班时间,妻子也只是婚姻生活中的一方,无论是甲方(家中领导)、乙方(地位被动)抑或平起平坐,都有着要承担的责任和家庭分工。

肖淼晨:应该是Omicron出现前的一个月,那时感觉疫情已经过去,我开始和朋友讨论度假、恢复健身,世界充满重启的力量,不过Omicron一来,一切又回到原点。

任淼淼:生日那天,根据想象中的方法给自己做了一道烤鸭腿。开始肉没煮熟,之后又给烤老了,肉吃起来像胶皮,吃完还不消化。重来一遍的话,一定要上网搜菜谱,不能想当然地瞎弄。

8.马上就到2021年的最后一天了,您有最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一句话吗?是什么?对谁?

廖阔:可能是和工作相关的话了,很想对国内电商产业说:“不要内卷了。”工作中常会碰到要选择报名一些平台活动,尤其是那些动不动要求低于成本价才能上的头部主播,每次报名都觉得自己工作的小品牌是陪跑用来压价大品牌的工具。这个混浊的内卷,时常让我觉得,复杂的低价玩法是对消费发展的伤害。低水平无意义的重复,不断地破价,只会把一家又一家企业赶到没法思考更高价值的层面。

肖淼晨:应该没有吧,想说的随时都说了。

任淼淼:我想对一起每周网上打卡学习的小伙伴们说,有你们的陪伴和互相督促,才能让我今年的flag屹立不倒。习惯开始于强迫,但一旦形成,学习也会上瘾的。

9.对于即将到来的2022年,您一定已经给自己设立了些小目标、flag,选三个跟我们分享一下(且不管它们能否实现哈)?

廖阔:考驾照、和国内家人见面,还有每个月剪辑一个记录孩子生活的视频。

肖淼晨:回国探亲一次。疫情之下,万无一失地回一次国真的可以算是一个年度目标了;恢复健身。这个开年就要实施了,一般我都是先瘦十斤再回国(吃回来);收藏到更好的中国古代瓷器。这件事10%靠运气,90%还是靠知识,要努力学习呀。

任淼淼:每个月为北青报提供一篇专稿,分享在欧洲的所见所感;通过法语B1考试;希望自己参与的初创项目可以开始持续盈利,哪怕每天赚1元钱也是好的。

如您有兴趣回答这9道题,请把您的答案发至小编邮箱316618183@qq.com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