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煮饭一缸米添几缸水(电饭锅煮饭4碗米放多少水)

电饭煲煮饭一缸米添几缸水(电饭锅煮饭4碗米放多少水)

首页家电维修电饭煲更新时间:2022-04-04 07:42:39

□范帆冁 余连祥

趁着五一假期我回了一趟老家,和家人闲聊时说起我最近在学校养蚕的事儿。80岁的爷爷一听乐了,兴冲冲地跑去翻出件丝绸制的旧短衫来,说是太祖母在世时年年养蚕、补贴家用,这便是她自己缫丝织绸为他做的衣裳。太祖母当年可是个养蚕能手,但离世早,养蚕的手艺并未传下来。爷爷欣喜于我还与养蚕有这缘分,仿佛是冥冥中注定的传承。在家那些天,他反复叮嘱我要认真养蚕,不可马虎,临返校前又絮絮叨叨的嘱咐了我好些话。我一一应下,心想:这又多了个“监工”的,养蚕得再上心些了。

仅和蚕宝宝短暂分别了5天,它们竟已大变了模样。原本黑黢黢的皮肤褪去了黑色,呈现黄中带青的色泽,身体也长大了不少。蚕宝宝日长夜大,一个蚕匾自然也不够安置了,二眠结束后便进行了分匾。分匾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我们养蚕小组大多是女生,又大都怕虫子。尽管我身体力行的证明了蚕宝宝乖顺并不咬人也无济于事,她们仍不愿用手触碰蚕宝宝,便只好由我与另一位男生合力完成了分匾工作。第一次分匾因为缺乏经验再加上人手不足,导致各个蚕匾中的蚕宝宝数量极不均匀,这给我们的喂蚕工作带来了麻烦。若每匾蚕宝宝的数量均匀,则每匾喂桑叶的数量可以保持一致,也就不会出现这匾喂多了那匾喂少了的情况。为此,我们又一次进行了分匾,最后共分成了9匾。

据《豳风广义》记载:“蚕复将眠,宜微暖。候蚕变黄色,不论阴晴,急须抬过,可布满十二箔。细叶频饲,候蚕尽眠方住食。眠一日夜,第二十二日复脱壳尽起,是为三眠。”三眠前几天,蚕宝宝的食欲明显旺盛起来。我们每天要喂早、中、晚三次蚕。

每回到达蚕室后,先检查蚕室内的温度是否在25摄氏度左右,且干湿温差为1.5-2摄氏度。如若温度偏低,则要将电饭煲开启煮饭模式,利用煮水的水蒸气给蚕室增温,并开窗通风以保证蚕室空气清新。

白天大伙儿都是趁课间时间喂蚕,时间紧迫,这边的同学刚切好一篮子桑叶,那边的同学便赶紧拿去喂蚕宝宝,一篮接着一篮,要喂5斤左右的桑叶才够。喂完后还要给蚕室进行简单的清洁消毒工作,拖地后再洒些漂白水。蚕室内的物品摆放也需整齐利落,关于这对蚕宝宝是否有益我说不上道理,但蚕室整洁干净了,我们看着赏心悦目,干起活来的确是更有劲了。

晚上喂蚕的时间就宽裕多了,除沙、蚕体消毒、换匾这些工作大都放在这会儿。二眠后的蚕宝宝属于三龄,按专家指导,我们一天一次用“防病一号”蚕药对蚕体进行消毒,消毒后再喂桑叶。同时除沙也保证一天一次的频率。除沙是在给桑叶前将蚕网加盖于蚕座之上,每两次给桑叶之后即可提网,剩下的那堆废弃物就是蚕沙了。

在湖州荻港的桑基鱼塘生态圈中,蚕沙是用来喂鱼的极好饵料。我们没养鱼,就将蚕沙倒在了花坛中,让它成为花草的养料。除沙过后伴随着的就是换匾,即抬网将蚕宝宝们安置在干净的新蚕匾中。换下的蚕匾、塑料薄膜等蚕具要拿去清洗、消毒和晾晒,以备下次所用。

精心照料4天后,5月7晚蚕宝宝的食欲减弱,活动减少,是快要三眠的迹象。蚕宝宝三眠我们需做的工作和二眠时大致相同。

5月8日早上,大部分蚕宝宝开始了三眠,还有小部分的蚕宝宝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发育进程略有滞后。原湖州市蚕桑技术推广站楼站长指导大家在蚕座上撒上焦糠,焦糠会让剩余桑叶水份流失,让未眠的蚕无法再吃,这叫做止桑,意在统一饷蚕进度。之后将处在三眠的春蚕与“发育较慢”的春蚕加网提青,继续进行三眠。在分好的匾中撒上焦糠,再在上层撒上新鲜的桑叶丝。

5月9日上午,蚕宝宝们都眠好,俗称为“起娘”了。新起娘蚕刚脱完皮,很容易生病,因而需要在饷叶前用“防病一号”蚕药进行消毒杀菌,在用分箔蚕网后喂给桑叶。清代诗人董蠡舟的《南浔蚕桑乐府·饲蚕》写道:“盼到几时才出火,连枝喂食无不可。”三眠后的蚕宝宝已经是四龄了,又长大了不少,可以喂整片的桑叶了,这将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对此我们甚感欣慰。但考虑到新起娘蚕的口器还比较娇嫩,所以眠好后饲的第一顿还是将桑叶切成了较大的桑叶片后再喂。立夏后,湖州的天气日渐炎热,蚕室自然温度已有24摄氏度,加上四龄的蚕宝宝已经较为强壮了,那么之后便无需人为加温,可在蚕室的自然温度下饲养蚕宝宝了。俗称三眠为“出火”,意谓加温的火缸可以从蚕室搬出去了。不过我们只是去除了加湿用的电饭煲,晚上还是要用空调加点温度。

我素来贪睡,但为了养蚕这事我连续早起了好些天,倒也不是我转性变勤劳了,而是我那爷爷近来在微信上连番问候蚕宝宝的近况,还转发了好些关于养蚕的文章给我,把我搞得哭笑不得。记得初养蚕时,“春蚕工作坊”负责人余教授说,我们既要科学养蚕又要养出文化。我听得懵懵懂懂,因为对于文化这个词我一直无法给它下个清晰的定义。但我最近好像明白了点什么,我想我们养蚕不仅是对养蚕手艺的传承,而且还是对其中蕴含着的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传承,更是对其中人和自然,人与生灵、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传承。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所以我们要活化传统蚕桑文化,努力加以传承和传播。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