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烧 肉
红烧肉是一道著名的大众菜肴,在我国各地流传甚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做法与不同的口味。鹿城红烧肉口味的特点是肥瘦相间,香甜松软,入口即化,油而不腻,老少咸宜。肉食尽管不宜多食,但味道可口吃了还想吃。红烧肉的作用是补肾、和胃、健脾,对健康有益。
制作红烧肉,是以带皮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做主料。佐料有白糖、酱油、料酒、八角、花椒、葱段、大蒜、生姜、精盐、味精等。
制作方法与步骤:首先将肉切成麻将大小的方块,放到锅里煮15分钟后将肉取出,用凉水冲净盛盘待用。其次锅里放油约100克,待油烧至八成,倒入肉块,翻炒。一分钟后,将事先熬好的糖汁分次滴入锅中染色,使肉块变成金黄,再加水没过肉块。随后加适量佐料,用小火炖。当肉块变软,香喷喷的红烧肉便大功告成了。
另一种制作方法,先将洗净五花肉切成约15×15厘米的肉段,放进锅里煮出血水和泡沫后,将肉取出放入容器中。继之将锅洗净置小火上,放少许油,加约20克白砂糖,用勺子快速搅拌,待糖化开变红冒泡,再放50克水,搅匀后把汁盛入碗中。最后锅内放水加进大回、花椒、大蒜、姜段等作料,把段子肉放进锅内煮。煮到八九成熟,用筷子戳动时捞出,将糖汁均匀摸到肉皮上,使其变为红褐色待用。使用时,把熟肉切为方块或片状,肉皮向下码入碗中,方块肉上面加块状红薯或土豆添底,片状肉放梅干菜添底。放进蒸锅蒸20至30分取出,上面扣盘翻个过,即成热腾腾,滑溜溜的红烧肉了。
苞 谷 糊 汤
如今鹿城大街小巷的早餐店,除了经营油条、豆浆、馒头、包子、油饼、豆腐脑等食品,还备有苞谷糊汤(玉米粥)。从事经商与城区居民的商南本地人,早餐多不吃别的食品,专挑苞谷糊汤吃。在家吃饭的市区居民,早餐亦多做苞谷糊汤,但不是纯玉米碜熬的,而是南瓜上市吃南瓜糊汤,红薯上市吃红薯糊汤,平时则多吃红小豆糊汤。
苞谷糊汤是商南传统食品,祖辈传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商南位于秦岭南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盛产苞谷、小麦、红薯、花生。现在的苞谷糊汤,全用大茬苞谷加工的糊汤糁子熬的。大茬苞谷又叫早苞谷、老苞谷,是在桐子开花时播种,施足肥料,适时间苗锄草,防治病虫害种植的。因光照充足,生长时间长,不仅产量高,颗粒饱满,熬糊汤发胀,口味还特别劲道。比之收麦后播种的回茬苞谷要好吃得多。
熬苞谷糊汤很关键,熬得好了色香味俱全,吃了还想吃;熬得不好,清汤寡水,没啥吃头。熬糊汤一是要掌握好火候,火不可过急也不要过缓。二是浓度不要太稠也不太稀,要均匀适度。家庭主妇与早餐店老板有长时间的操作经验,熬苞谷糊汤火候掌握得当,稀稠适度,特别好吃。现在多用电饭锅做饭,火候易于掌握。糊汤搅了以后,看到糁子成熟,即调到保温档上,过一会就熬好了。水与糁子的比率,经过几次试验,即可摸出诀窍。按照吃饭人数多少,决定添多少水,下多少苞谷糁子。这样,熬好苞谷糊汤就有成功的把握了。
红花也要绿叶配。苞谷糊汤熬的好,是一个重要方面,配上几种可口的下饭菜又是一个方面。我们北方人爱吃辣,吃苞谷糊汤要有带辣味的下饭菜,才吃的滋润,吃的够味。豆腐乳、豆腐辣子、辣子酱、腌芥菜、酸白菜、醋溜土豆丝,就是很好的下饭菜;咸菜、榨菜也很不错。
外地来鹿城出差、经商、旅游、走亲访友的朋友,在城区酒店品尝特色食品,在乡村吃“八大碗”、“十三花”之后,再去鹿城早餐店吃一次糍宁宁、香喷喷的苞谷糊汤,既尝鲜又平衡营养,切莫错过哟。
叶 子 凉 粉
在鹿城就餐,无论哪家酒店宴席上,总有一道呈深棕色,状如翡翠,亮晶晶,颤巍巍,吃到嘴里滑溜溜,味美爽口的绿色食品,它的品名叫叶子凉粉。
传说在很久以前,山里连遭大旱,饿殍遍野,十室九空,成群结队的灾民纷纷向山外逃荒,谋求生路。途中偶遇一神采奕奕、慈眉善目的老奶奶,用拐杖挡住他们的去路,说“你们这山上有一种树的叶子能做凉粉,养家糊口”。接着,她领大伙去到山间,指认是哪种树叶,如何制作凉粉,说罢不知去向。灾民们返回家园,按照她的指点采回树叶,制成了凉粉,度过了灾年。因这种叶子凉粉为神仙点化,又称为“神仙凉粉”。
后来人们了解到,这种树在陕西商洛、河南豫西、湖北鄂西北,海拔700米以下的阴坡或溪边都有生长。它是一种灌木,为忍冬科,六道木属,学名叫“二翅六道木”。植株大小和叶子形状与茶叶相似,叶子捏在手里粘粘的,夏季开黄色小花。人们上山采其鲜叶(干叶泡胀也可),经过加工,即成为纯天然叶子凉粉了。
经过加工制成的叶子凉粉,用水漂数天后,切成条或块状,用蒜泥、姜末、辣椒、酱油、食醋、精盐、麻油等佐料调制,便成为美味食品。入口绵甜软嫩,清凉爽口,滑而不腻,透着一股迷人的香气。经过胃和肠道,到达每一末梢神经,进而弥漫全身,飘然若仙,如痴如醉。
叶子凉粉不仅是绿色食品,美味佳肴,还具有清热解毒,祛火降噪,化积除瘀,利肝明目,杀菌抗癌等功效。
如今,在陕、豫、鄂结合部的城镇、旅游景点,不分春夏秋冬,处处都有叶子凉粉的小吃点,价格便宜,方便快捷,解渴充饥,人们争相食之,吃了一碗又一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