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家里第一次买电视机的故事(七十年代拥有电视机的家庭)

70年代家里第一次买电视机的故事(七十年代拥有电视机的家庭)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7 15:58:52
前言

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到底是哪一年哪一月出生的,至今有很多种说法。

有人说是1936年底,有人说是1937年初,有人说出生在窑洞里,有人说出生在炮楼里,有人说是刘志丹烈士的遗孀同桂荣接生的,也有人说是毛主席的老朋友傅连暲接生的。因为日久年深,这成为了贺家和毛家的一个谜。

图 |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

1984年贺子珍去世,贺子珍的外孙女孔东梅一直在多处行走,在寻找着当年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她采访了很多长辈,从中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娇娇很幸福,生下来就要进城

“子珍生了吗?平安吗?”邓颖超和康克清闻风赶来的时候,贺子珍已经生下了娇娇,她躺在炕上,看上去非常虚弱,毛泽东抱着刚生的娇娇,十分喜欢。

毛泽东说:“生了,生了,像是母鸡下鸡蛋一样,生了个大鸡蛋。”他的脸上露着别样的笑容。临时赶来的邓颖超和康克清也抱起来这个小娃娃,用手指逗弄着襁褓里的婴儿。

这个女娃娃看起来非常瘦弱,邓颖超心疼地说:“这可真是个小娇娇。”在一边的毛泽东听到娇娇二字,觉得这两个字很不错,便说:“那就叫个娇娇吧。”在炕上休息的贺子珍听到这个名字也觉得不错。

那年,贺子珍28岁,毛泽东43岁。

不久,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中国革命迎来了新的篇章,叶子龙曾回忆说,那天毛主席抱着娇娇笑着说:“我的娇娇,真是赶上好时光了,生下来就要进城。”

毛主席说这话一点没有错,在娇娇之前,贺子珍和毛泽东生有四个孩子,但是他们都出生在战乱期间,要么夭折,要么就是遗失在了红军的路上,本来“小毛毛”是和他们生活时间最长的孩子,但是在长征前,留给了毛泽覃抚养。后来毛泽覃不幸牺牲,小毛毛便下落不明。

如今,娇娇在这样暂时和平的环境出生,每个人都为娇娇而高兴着。延安文明久远,从古到今就是历史名城。杜甫就写过,长天夜散千山月,远水霞收万里云。

毛泽东和张闻天等领导人,住进了城内的凤凰山,贺子珍带着娇娇也陪在毛泽东的身边,此时的延安,遍地红艳艳的山丹丹花,田里是绿油油的庄稼,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

图 | 毛主席旧居

贺子珍和毛泽东住下来后,把窑洞好好打扫了一遍,外面有一张石桌,还有几个土凳子,门前有个厚重的窗帘,屋子里有一张粗糙的桌子,还有个板凳,这些东西在现在依然保留着,娇娇就是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第一个岁月。

妈妈的奶水是琼浆玉液,爸爸的怀抱就是温暖摇篮,娇娇在父母的身边茁壮生长着,来看望贺子珍的战友络绎不绝,有的带了一只老母鸡,有的带来了鸡蛋,都是让贺子珍补身子的。

许多年后,李敏的女儿孔东梅采访了傅连暲的夫人,也就是陈真仁。陈真仁当时已经86岁了,但是依然记得当年第一次在保安见到毛主席和贺子珍的情景。甚至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孔东梅听完都笑得合不拢嘴,觉得外公十分有趣。

图 | 李敏和女儿孔东梅

大概1937年春,延安天寒地冻,贺子珍和毛泽东,周恩来和邓颖超,他们欢聚一堂,傅连暲夫妇留下来过夜,大家更热闹了。第二天陈真仁来串门,正好贺子珍有事,毛泽东便让陈真仁帮忙抱抱孩子。

可是当时候的娇娇还不会走路,但是一直想用手去摸摸暖水壶,当时的暖水壶外面都是竹子编织的,很烫,陈真仁一直说:“娇娇乖,这个很烫,不能摸。”但是娇娇很调皮,仍然拧着一股劲要去摸。

这时候正在一边写字的毛泽东发话了:“你就让她摸嘛,烫一下就不摸了。”结果陈真仁就让娇娇去摸了,不料娇娇一摸,因为很烫,便哇哇大哭起来。毛主席在一边哈哈大笑,陈真仁也笑了起来。

图 | 娇娇(一岁左右)

很多年后,她对这件事仍然记忆犹新,毛主席对孩子的教育向来是这样,言传身教,不溺爱,但仍然教育有方。

毛主席在福建长汀住院的时候,傅连暲就成为了他的医生,长征前毛主席在江西得了恶性疟疾,高烧不退,傅连暲骑着骡子走了一百多里地,专门去给毛主席看病。毛主席说:“我们现代有华佗,就是傅医生。”

在傅连暲家里,有一张非常宝贵的照片,他的手里抱着两个娃娃。陈真仁告诉孔东梅,一个是你妈妈,一个是罗小金。仔细一看,果然是,傅连暲右手抱着娇娇,左手抱着李维汉的儿子罗小金,孩子们非常可爱。

图 | 傅连暲右手抱着李敏,左手抱着罗小金

淘气的娇娇,有趣的父亲,再加上一个好妈妈,本来非常幸福的生活,因为贺子珍的性格,最后她离开了延安,这段美好也便成了记忆。

1937年,贺子珍说想要去苏联学习,便离开了延安,当时的娇娇大概只有一岁。时年正是国内战事紧张的阶段,毛主席日理万机,可以陪伴娇娇的时间很少,她的童年时光,多数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延安洛杉矶托儿所)度过的。

娇娇去了苏联

贺子珍临走的时候,毛泽东曾极力劝阻,当时贺子珍或许受不了文化的差距,不想落后于人,临走的时候还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斯诺在他的书中曾这样记述道:在毛泽东追述往事的时候,我注意到,有一个旁听者至少和我同样感兴趣,那就是他的妻子贺子珍,很明显,在谈到有关自己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许多都是她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

图 | 毛泽东和贺子珍

贺子珍走的时候,毛泽东曾说,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知道贺子珍走了,就掉了泪。当时娇娇被奶妈一直照顾着,送到洛杉矶托儿所后,娇娇便暂时告别了母爱,在这里陪伴她的是各个小朋友。

毛主席一有空,便会去幼儿园看望娇娇,抱抱娇娇,亲亲娇娇。但是娇娇非常懂事,日后李敏回忆说,那时候我会在门口站着,看过往牛马,傍晚我也会在门口站着,看黄昏时野鸡、小鸟回巢。陈伯达的儿子陈小达不知为什么总是哭,我当时想,这里多好呀,有什么好哭的!

1940年末,毛泽东得知他和贺子珍的第六个孩子(廖瓦)不幸夭折,便想把娇娇送到苏联陪伴贺子珍。

已经30岁的贺子珍,进入苏联共产党为培养亚洲地区革命者开办的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得知爱人再婚的消息后,贺子珍十分难过,但是事已至此,她还平静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图 | 贺子珍在苏联

毛岸英和毛岸青都在苏联,自从娇娇来到这里,贺子珍的生活不再孤寂。毛岸英曾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记述当时的生活:

每次去看望贺妈妈,她把带来的水果削给我们吃,我们这才赶忙泡了杯热茶端到她面前。大家话虽不多,但彼此都感觉到了对方的真诚和善意。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总是她带些物品或水果来看我们。当时像她那样的红军干部,每月会发给70卢布的生活费,她除了自己必需的开支外,剩余的钱基本都花在了我们身上。

但此后,贺子珍和娇娇在苏联的生活并不顺利,娇娇因为一场大病,被学校认为已经不行了,便把孩子推到了太平间,贺子珍得知后赶紧把孩子带出来,然后给奄奄一息的娇娇亲自喂药,最后娇娇居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日后当李敏每次和父亲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心里十分难受,毛主席也说:“是妈妈救了我的娇娇。”

而贺子珍,被校长当做了“精神不正常”的人,居然把贺子珍送到了疯人院,贺子珍回国后,记者曾采访过贺子珍,当问到她为什么会被送到疯人院的时候,贺子珍说不想回答,她的眼神十分空洞,她所遭遇的苦难似乎难以言说。

这些艰难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47年,当时王稼祥正好去苏联治病,去看望贺子珍的时候,曾问过贺子珍的打算,贺子珍说:“我想回去了。”从当年离开延安算起,贺子珍在苏联已经呆了近十年的时间,娇娇对妈妈的苦难感同身受。

毛主席:我的洋娃娃终于回来了

1949年李敏被工作人员送到北平的时候,毛主席正在开会,会议结束后,毛主席迫不及待地回到了香山别墅。

那天天气很好,贺怡带着毛岸青和娇娇来到了北平,一个外国大使说:“主席先生,我把您的公子和千金都送来了。”毛主席来不及和这些人打招呼,径直走到娇娇面前,一把把娇娇拽到了怀里。

图 |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

毛主席上下打量着娇娇,笑着说道:“当年的大鸡蛋,现在也长成大娃娃了。”这时候,旁边的工作人员赶紧对娇娇说:“娇娇,这就是给你们写信的毛主席,你们的爸爸,快叫爸爸呀。”

娇娇刚刚来到北平,十分腼腆,和信中的娇娇判若两人,身上还是穿着外国服饰,张口都是苏联话,但是毛主席十分高兴:“哎哎呀,我的小外国人呀,爸爸欢迎你。”

毛主席蹲下身体,用手在娇娇的鼻子上勾了一下,娇娇这才开口叫到:“爸爸。”然后主动扑在毛主席的怀里。

很多年后,李敏依然记得当天的父亲:

他的个子很高,穿着灰色的中山装,脚上穿着一双平底的黑布鞋,非常普通,看起来一点都不严厉,我在脑海中一直寻找着记忆里的父亲,面前的他,这样的似曾相识。

娇娇来到北平后,不会说中文,但是父爱如山,这丝毫挡不住二人的亲情。一些日子后,毛主席特地让警卫员把娇娇送到天津和贺子珍见面,见到妈妈后,娇娇就高兴地说:我有爸爸了!

贺子珍把女儿放在毛主席身边十分安心,她自己呢,听从组织安排,去了上海。但她不知道,这一去就是几十年,等到故人重逢,早已沧海桑田。

图 | 1950年朱德(前左一)在中南海接见回国的苏联国际保育院的孩子们(倒数二排右四为李敏,右五为朱敏)

香山正门外右侧的山脚下,依山而建着几排朱红色的红砖瓦房,那就是香山小学。学校建于乾隆四十年,是一所专门让以前的达官贵人家里的孩子上学的,光绪十三年,更名为八旗高等小学,民间就叫做八旗子弟学校。14岁的娇娇去这里上学,每天走路就可以回家,但考虑到娇娇的安全,还是把她送到了专门为解放军领导干部子弟开办的八一小学。

上学前,毛主席给娇娇起了新名字,从延安时期,就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李敏还问毛主席说:“我不是叫毛娇娇吗,怎么名字改了,姓也改了。”毛主席告诉她,李来自父亲以前的化名,李德胜,妹妹李讷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最后毛主席顺着李讷的名字,根据“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给娇娇取名叫“李敏”。

1950年,毛主席给贺子珍写了一封真挚的信件,在信中他写道:“娇娇在我身边很好,我很喜欢她,望你保重身体,革命第一,身体第一,他人第一,顾全大局。”贺子珍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正在上海,见字如面,贺子珍泪流满面。

图 | 李敏和贺子珍

当爸爸妈妈沟通的桥梁,几十年如一日

从1949年到1959年(李敏结婚),十年的时间,李敏在毛主席的身边茁壮成长,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到谈恋爱结婚,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毛主席和其他父亲的感受一样,女儿长大就要嫁人了,心中有太多的不舍和牵挂。

1959年毛泽东和贺子珍在庐山重逢时,李敏并不知道,8月底毛主席从南方赶回北京,李敏和父亲商量着结婚的事情,那时候才知道,父母见过面了,毛主席脸上洋溢着难得的笑容,李敏自己也非常高兴。

在李敏心里,她最懂妈妈贺子珍了,从1947年回国以来,贺子珍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和爸爸见一面,贺子珍曾对自己一个井冈山时期的战友说过,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和毛主席见一面,哪怕就是握握手也行。

图 | 李敏陪爸爸外出视察

多年以来,李敏一直充当着二人沟通的桥梁,毛主席给贺子珍写信,贺子珍给毛主席送礼物,都是李敏在来回传达,当她得知爸爸妈妈在庐山见过面了,李敏心中是何等的欣慰。

贺子珍曾对李敏回忆过庐山的往事,毛主席和贺子珍在庐山重逢的时候,毛主席问:“当初你为什么一定要走呢?”他神色凄然,语气很重,贺子珍的眼泪不禁流了下来,她说:“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候太不懂事了。”

两个人都沉默了,他们是否回想起了过去那段艰苦又美好的岁月呢?贺子珍的眼神里充满了惆怅和柔情,她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情,只感觉到内心涌起了无数的酸甜苦辣。

毛主席回到北京后主持了女儿的婚礼,遥想贺子珍和毛主席生育过6个孩子,现在只有李敏一个人在身边了,贺子珍也为女儿的成家立业而高兴,但作为父母,毛主席和贺子珍都同样知道,女儿结婚了就有了自己的家庭了。

图 | 李敏夫妇

即便是这样,李敏仍然往返于北京和上海、南昌之间,一直在为父母的联系而努力着,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敏和丈夫从中南海搬了出来,后来通行证也被没收了,他到中南海看望父亲的机会就更少了。

70年代的时候,贺子珍从电视上看到毛主席病重,就赶紧给女儿打电话,让李敏去中南海看望爸爸。李敏最后一次去中南海就是在毛主席逝世前不久,毛主席拉着女儿的手无奈地说道:“娇娇啊,你怎么不来看我呀。”

李敏听到爸爸的声音泣不成声,她多想告诉爸爸,自己的通行证被没收了,但她没有说,只是默默地拉着爸爸的手,毛主席因为说话艰难,便给李敏打了一个手势,后来她分析应该是在问贺子珍的情况,让她照顾好贺子珍。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3年后,李敏带着自己年迈的妈妈,来到了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一起瞻仰毛主席遗容。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大厅里,贺子珍望着那座汉白玉雕像注视了很久很久。

李敏说,我好像看到了父亲又在和我们开着玩笑,逗我开心,让我快乐,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父爱。

随后,贺子珍带着女儿和女婿在这里敬献了花圈,跟随工作人员走入了瞻仰厅。高大宽敞的房间中央安放着水晶棺,在泰山黑色花岗岩的棺座上镶嵌着党徽、军徽和毛主席的生卒年:1893年-1976年。

水晶棺的四周是一丛丛烂漫的鲜花,李敏久久地伫立在这里,望着安详的父亲,泪水又一次打湿了衣襟,再看贺子珍,往事如电影一般在她脑海里闪动着,她早已泪如泉涌。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