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出现
让今年的春节变得不一样
大家自觉“不串门,不聚会,宅在家里”
宅在家里不知道做什么
不如跟着小编一起“云看”钦州文物古迹
涨涨知识吧!
一、全国保存最完好的隋唐古城——钦江县古城遗址
钦江县故城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城东北25千米的久隆镇上沙田村东北,遗址主要由城圈、城门、城楼建筑、护城壕等遗迹构成。
城圈夯土墙体保存状况较好,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80米,总面积3.6万平方米。
钦江县古城遗址航拍图
南城墙剖面(拍摄方向:自东向西)
南北城墙中段(北城墙略偏西)各有一城门。城墙的南、西、北三面,均发现有护城壕,地面清晰可见,护城壕宽10~11米,深1.2~3.1米。
北护城壕(拍摄方向:自西向东)
1977年6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队作实地勘察时,采集到鎏金小佛像、莲花瓣瓦当、席纹陶片、绳纹砖等。
1981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6月-7月
广西自治区文物与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钦州市博物馆三方联合组队,对钦江县故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
发现城墙、城门、护城壕、古运河河道等遗迹,出土和采集到陶器(片)、瓷器(片)、砖头、瓦当等遗物,基本上明确了该城址的年代和地层关系,以及城墙、护城壕、排水沟和河道等遗迹的形制结构。
口沿(T3④:3)
口沿(H5:3)
瓷碗(城采:7)
口沿(H1:4)
瓦当(T3④:1)
瓦当(T3②:6)
钦江故城遗址四面墙体保存完整,城门及护城濠清晰可见,并开凿有人工河道与外海相接,是一处十分典型的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连的古城遗址。
考古推测,该城的主要功能应是一处专设的行政管理机构,用以巩卫地方政府及酋帅,对当时的海上贸易实施有效管理。类似钦江故城这样集城址、人工河道、港口码头等于一体的遗址,具有鲜明的与海上商贸活动相关的特性,弥补了以往“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中沿海遗址的种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学术价值。
二、钦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隋唐高足琉璃杯
琉璃是古代玻璃的一种。目前,有关中国南方出土古代玻璃器探源问题,学界不同的观点,主要的有两种。
第一种
认为是中国南方出土古代玻璃器是本地产品。
第二种
认为是中国南方出土古代玻璃器是泊来品,即是通过与海上丝绸之路与西方进行贸易得来。
隋唐高足琉璃杯出土于钦州久隆古墓群的M1,现藏于钦州市博物馆内。钦州久隆古墓出土的隋唐高足琉璃杯是泊来品还是本地生产,或是本地学习西方技术后进行生产的?学术界尚未定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隋唐高足琉璃杯
高8厘米
口径7.5厘米
足径3.8厘米
圆形、敞口
深腹、高足
通体呈青绿色
1977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会同钦州县文化馆对钦州县久隆公社(现为钦州市钦南久隆镇)青草屋村隋唐墓进行发掘清理,高足琉璃杯为随葬品,出土时残缺。
1995年
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确认为国家一级乙藏品。
1998年
1998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修复。
1998年8月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处抽调前往日本参加中日友好文物展。
古墓葬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的实物资料。钦州久隆古墓的发掘不仅丰富了研究岭南地区历史文化资料,还对古代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关系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隋唐高足琉璃杯在钦州久隆古墓出土,无疑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以及中国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钦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遗址——西坑古运河
早在汉代,钦州就是北部湾地区“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重要一环,隋唐时期,随着钦州的发展成为北部湾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也因此成为通向海外最为重要的出海口岸和商品集散地之一。其中西坑古运河就是重要的物证。
西坑古运河航拍图
西坑古运河位于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镇西坑村委龙眼山村,运河东通大风江,向西南经九河渡、龙眼山、河山框(岭),流向大灶江连通钦州湾。其中龙眼山-河山框(岭)段为人工开凿河段,该河段全长约1.3公里,人工开凿痕迹明显,运河原有风貌保存较好。
西坑运河人工开凿痕迹(拍摄方向:自南向北)
运河河道和河床底部(自南向北)
2009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西坑村龙眼山~河山框段运河人工开凿痕迹明显。
2012年
钦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西坑古运河为钦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6-7月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钦州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工作队对西坑古运河进行复查,认为西坑古运河与防城港潭蓬运河共同构建成广西沿海运河的重要航线。
为了研究北部湾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情况, 2019年9月至10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和钦州市博物馆联合对运河沿线开展考古调查和勘探,并选取2处进行试掘。
经过2个月的调查试掘,基本了解清楚运河河道整体轮廓和结构,初步确定运河开凿年代为隋唐时期。试掘出土较多陶瓷片和河道沉积碳化树木、果核等遗物,为研究北部湾地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丰富了考古资料。
通过调查试掘,初步确定西坑古运河与潭蓬运河为同一时期开凿的运河,共同构成广西沿海运河的重要航线,保障了海上丝绸之路北部湾航段的安全通畅,促进了北部湾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
四、钦州炮台遗址——乌雷炮台
乌雷炮台(旧称“香炉墩”)是保存相对较好的海岛炮台遗址。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犀牛脚镇乌雷村东南约2 公里的海岛上,北距钦州城区38 公里。海岛北面与乌雷岭隔海相望,相距约2公里,退潮时可涉水往来;东北距三娘湾景区3 公里;南面与情人岛(大庙墩)相距约600 米。
2011 年4~5 月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钦州市博物馆,对乌雷炮台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清理了遗址的西南部分,考古发掘面积1970 平方米,清理发现城墙、台门、弹药库、台阶、炮位、兵房、官署等遗迹,基本摸清炮台的布局。
2016年12月~2017年1月
为了配合钦州市乌雷炮台遗址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钦州市博物馆对乌雷炮台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总面积2000平方米。
这次发掘基本了解清楚炮台的建筑结构,共发现清代兵房一排,共8间。台阶1座、弹药库2间,环形遗迹1个,坑1个。出土遗物以陶器、瓷器为主,其次为铜钱。共出土标本255件,陶瓷片数以万计。陶器主要有陶盆、陶罐、陶碟、陶煲、陶炉、陶器盖、陶灯盏等。
青花瓷器有碗、杯、盘、碟、汤勺等,均为生活用具。青花瓷碗的底部饰有“慧、士、杜、才、公、志、中、翁、太和、尚美、玉、广盛、上、上合”等字,这些字或为青花描写或为烧制后用尖器刻上。出土铜钱有清“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等。出土越南铜钱有“明命通宝”、“景兴通宝”等,部分铜钱锈蚀严重,未能辨认字迹。
第二次发掘前乌雷岛航拍
发掘后炮台西南部分
民国《钦县志》载“右营,香炉墩炮台,乌雷门汛把总一员,兵七十名,原设拖风船一只,快船一只,奉裁,东至大观港汛水路三十里,西南大洋,西北至牙山汛水路三十里,坐落州城南水路一百二十里,在乌雷岭前,清康熙五十六年,筑台高一丈四尺,周围四十四丈,门楼一座,官署三间,兵房十四间,火药局二间,二千斤炮二位,一千斤炮二位,五百斤炮四位,分管村圧七处,该台把总专管。”根据发现遗迹和出土遗物情况及发掘出土陶器、青花瓷器、铜钱等遗物,文献记载与考古出土遗迹遗物大体吻合。可以明确乌雷炮台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使用至清末才废弃。
出土遗物
砂煲(2016QWPT11①:1)
盒(2016QWPT06①:3)
碗(2016QWP:1)
盘(2016QWP:56)
乾隆通宝(2016QWPT02①:9)
明命通宝(2016QWP:185)
铜环(2016QWP:192)
筒瓦(2016QWPT02①:4)
乌雷炮台与其东的大观港炮台、冠头岭炮台和其西的牙山炮台、白龙炮台等及沿海一带的烽火台构成了清代北部湾地区的海防体系。乌雷炮台是保存相对较好的炮台。
两次发掘丰富了清代北部湾地区陶瓷研究实物资料,同时也为我国清代海防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开发利用乌雷炮台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