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鸭绿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总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制,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的影片《跨过鸭绿江》正在热映。该片是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从国际视野出发,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讲述,全景式再现了71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历史,全方位呈现出中华民族为赢得这场艰苦卓绝、震撼人心的伟大战争的最后胜利所做的牺牲和努力,是一部展现正义之战、精神之战、胜利之战的作品。影片上映后,在全国各地掀起了观影热潮,业内外学者、专家纷纷对这部电影的质量给予高度评价,观众们自发前往影院回溯这段光荣历史,以光影致敬英魂,致敬不朽的抗美援朝精神!
【叙事】
既有战事全貌也有战斗细节
《跨过鸭绿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作品,将横跨两年零九个月的恢弘战事浓缩在一部两个半小时的影片中,如此的强度、密度、浓度,在国产电影领域堪称罕见。
《跨过鸭绿江》剧照。
影片先后展示了两水洞、黄草岭、飞虎山、三所里、松骨峰、长津湖、上甘岭等标志性战役和战斗,宏观勾画出东西两线和五次战役史诗般的战事全貌,还呈现了突袭战、防御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坑道战等多场不同特质的战斗细节场面,多角度再现了战士们的浴血奋战。影片展现了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思维,也展示了以彭德怀为统帅的指挥员们的高超战场谋略,以及全体志愿军战士用生命捍卫和平正义、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方位呈现出我们为赢得这场艰苦卓绝、震撼人心的伟大战争的最后胜利所做的牺牲和努力。
【主题】
时代在变,精神不改
主创团队在筹备期间认真研读史料、仔细对待每个拍摄细节,大到一场战斗设计,小到一封电报都力求真实还原。全片无论是人物造型、空间场景还是视听呈现,均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这是对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最好的致敬!
《跨过鸭绿江》剧照。
当被问到最想通过《跨过鸭绿江》向观众传递什么时,主创团队表示,希望表现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畏强权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们的钢铁意志和坚定信念:“当年义无反顾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多数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而今奋战在脱贫攻坚、全民抗疫以及科技创新等各大‘战场’的年轻人,其实也和抗美援朝战场的热血青年一样,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他们承担了艰难甚至危险的工作,挥洒青春,全情奉献,时代在变,精神不改。《跨过鸭绿江》以整体性历史的书写去召唤和重建历史意识,弘扬爱国主义,传递守护和平的使命和接力奋斗的激情,这也是电影希望与年轻观众分享的。”
【制作】
400余个场景、特效量约60分钟
影片《跨过鸭绿江》从立项起,主创团队就按照“影”和“剧”同步推进的思路创制。电视剧版《跨过鸭绿江》在 2020 年底播出后,成为今年开年的现象级大制作。据 CSM 全国网数据显示,全剧平均收视率 1.3%,平均收视份额5.89% ,单集最高收视率1.73%。被观众誉为“年轻人最该追的电视剧”,还摘得了第二十七届白玉兰奖评委会大奖,这些成就也为电影版带来了深厚的观众基础。总导演董亚春认为,电视剧篇幅较长,在拍摄电视剧版的同时,主创就按照非常完整的方案同步推进电影版:“我们在技术上完全按照电影的标准来打造,包括场面调度、镜头调度、服化道等等。”
《跨过鸭绿江》剧照。
全片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5个省份拍摄。为了尽可能还原冰雪作战的效果,剧组在黑龙江牡丹江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环境中实地拍摄,其中动用了4架道具飞机,9辆坦克,1000余支各类道具枪械,400多个场景,4万多名群演,美术置景团队500多人,子弹打了8万余发。由于电视剧和电影版是同步拍摄,完成拍摄后,电影版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按照战争电影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特效制作,并围绕特效制作做了专门的实景补拍,全片的特效量约60分钟。
专家观点
《跨过鸭绿江》作为总台出品的首部故事片,秉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创作原则,高度体现了国家媒体的责任、担当和情怀。从《跨过鸭绿江》中我们看到一种鲜明的全局意识和整体思维,它全面而生动地把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用影视艺术传达给大众。
——口述:仲呈祥(著名文艺评论家)
这部电影无论是价值上还是质量上,无疑都超过了之前的同类题材,为什么是“无疑”?之前讲述抗美援朝的作品也很出色,但毕竟是局部讲述,唯独《跨过鸭绿江》是站在全局视野的高度。
——口述: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感谢主创艺术家们把史书上的文字转化成了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展现审美艺术的表现力,并由此达到历史真实和想象真实的平衡与交融。
——口述:毛时安(中国评协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翟永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