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第一部分是对敦煌所象征的中国古老文明文化的赞美,第二部分是对敦煌石窟的建造者的赞美。
“敦煌石窟像马肚子下/挂着一只只木桶/乳汁的声音滴破耳朵”,诗人将敦煌石窟想象成一幅挤马奶,马奶滴落到木桶中的图景。敦煌石窟展现的古老文明感染了诗人,诗人觉得石窟壁画映射出的文明好像不断滴下的马乳一样,哺乳流入到到诗人的精神世界里,诗人觉得这文明经久不息,哺乳了这方土地人们。诗人将这“滴破耳朵”的“乳汁的声音”通感成如同花朵绽放、悬挂在耳边。实际是对敦煌石窟所象征的中国古老文明的赞美。
“敦煌是千年以前/起了大火的森林”,诗人将敦煌比喻为“起了大火的森林”,象征着敦煌辉煌的过去,后来的衰败没落,象征着这种古文明在历史的进程中衰败、没落。“在陌生的山谷/是最后的桑林——我交换/食盐和粮食的地方/我筑下岩洞,在死亡之前,画上你/最后一个美男子的形象/为了一只母松鼠/为了一只母蜜蜂/为了让她们在春天再次怀孕”则刻画了在古老文明衰败的过程中,敦煌石窟的创造者用生命,将古老的文明雕刻在石壁上,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创造,才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文明,才有了让古老文明重新被打开、焕发生机的可能。
作者丰富情感,还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节奏和韵律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