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生动的科普说明文,必须做到三点: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只有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为中学生和大众所接受。
1.科学性.科技说明文既然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那么它必然要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准确性的特点。而要准确无误地传播知识,就必须要有准确周密的语言来保驾,否则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语言准确不仅是一般说明文,也是科技说明文的第一要求。
2.科普说明文担负着普及科学知识的重任,阅读对象一般是中小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文章中不能过多的涉及专业术语,只有把深奥的科学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出来,才易为大众接受。
3.一篇说明文,靠什么吸引读者读下去?靠的是生动有趣的语言。一篇好的科普文章,语言上仅仅做到准确、通俗是不够的,要让读者带着兴趣去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才能真正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回答: 科技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在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是生动、形象、有趣。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采用描摹的方法说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并说明了这些物候现象对农事安排所传递的信息,点明了题意。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沉睡”、“苏醒”等描写人的词语描写大地,是用拟人手法,与题目呼应。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三种物候现象以来临先后为序,不能颠倒。
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对偶,再加一个稍长的句子,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勾画出一派早春景色。
“次第”,依次的意思,隐含着时序的推移变化,用语典雅而有动态。
暮春只说燕子归来这一种物候现象。“归来”前加上“翩然”二字,燕子轻疾飞舞的情态就立刻呈现在读者面前。
写夏天,只说“植物孕育果实”,笔法简洁。
写秋天,分植物、动物两个方面来写。用“渐渐”写叶子变黄的过程,用“籁籁”写秋风中落叶的声音,有声有色有过程。
用“北”与“南”相对,“活跃”与“销声匿迹”相对,写出动物的生态随着时令的推移而变化。
写冬天笔法一变,只说“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 苍了夏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