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第三则典故(窦娥冤的故事简介原文)

窦娥冤第三则典故(窦娥冤的故事简介原文)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4-18 04:22:33

窦娥冤第三则典故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第三则: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窦娥冤中的四个典故

《窦娥冤》中用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四个典故。

1、望帝啼鹃

传说远古时代的蜀国,第一个称王的人是蚕丛,后来天上降下一个男子杜宇,做了蜀国的国王,号望帝。

他做国王时,关心百姓,教导老百姓怎么种植庄稼,叮嘱人们要遵循农时,搞好生产。

热爱百姓,因此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望帝死后灵魂化作杜鹃,生前爱护百姓,死后仍然惦念着百姓,每到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就飞到田间一声声的鸣叫。

人们互相转告:“这是我们的望帝杜宇啊。

是时候了,该播种了。”

2、苌弘化碧

周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虹联手刘文公,借助晋国的力量平定内乱,拥立了周敬王。

因此,苌虹深得敬王信任,也因此被诸侯所嫉恨。

后来,晋国六卿内讧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智氏、赵氏、魏氏、韩氏所灭,因为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

因此,周王室明显地支持范氏和中行氏。

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就要追究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

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把矛头指向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不肯惩处他。

后来赵、智、魏、韩便是用反间计,故意把一封伪造的苌虹写给赵氏信遗落在周敬王面前。

周敬王打开一看,写的是:“请转告晋君,尽速发兵攻打周国,我将迫使敬王废黜刘氏,以作内应。

”周敬王念其辅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终还是把苌弘放逐到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

苌弘百口莫辩,一腔悲愤,剖腹自杀。

蜀地百姓同情他,便把他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并立碑纪念。

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他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

3、六月飞雪

战国时,邹衍尽忠于燕惠王,而被人陷害入狱,邹衍在狱中仰天大哭,时正炎夏,却忽然降霜。

4、亢旱三年

周青在丈夫死后孝敬自己的婆婆,婆媳二人生活极为贫苦,婆婆让她改嫁,她不肯,婆婆因不想拖累她,上吊而死。

婆婆女儿告状说媳妇周青害死婆婆,官府将孝妇屈打成招。

狱吏于公认为孝妇不可能杀死婆婆,但太守不听,最后把孝妇处斩,后来郡中干旱三年。

扩展资料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

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创作背景

《感天动地窦娥冤》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元朝时,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

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尤其是受到歧视的汉人和南人,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

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便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关汉卿就是其中之一,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百姓悲惨的遭遇写进他的剧本《感天动地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对后世文学、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仅就改编之作来说,明代即有叶宪祖以《感天动地窦娥冤》为题材,改编成三十二出的传奇《金锁记》,其中的《羊肚》、《探监》、《斩娥》等出,直至近年来还在舞台上演出。

很多地方戏曲如徽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桂剧、滇剧编演的《六月雪》,汉剧的《羊肚汤》、《斩窦娥》,川剧高腔的《金锁记》,也都是取材《感天动地窦娥冤》的改编作品。

此外,各种说唱艺术,如鼓词、宝卷、子弟书等等,也都有以窦娥故事为题材者。

《感天动地窦娥冤》在20世纪即被翻译介绍至西欧与日本。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