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出生在意大利的马尔凯州,在罗马教会学校读书期间加入了耶稣会,学习了哲学、神学、天文学、历法和算学,以及多种语言。后来被耶稣会派遣到东方,先后在印度、安南传教,此后来到澳门。万历十二年,利玛窦获准进入内地,结交了一批汉族士大夫,先在肇庆传教,此后经韶州、南昌、南京,来到北京,虽然没有见到皇帝,却如愿以偿地在北京住了下来,并且为其他传教士的进京铺平了道路。众多的中国文化人出于对利玛窦的佩服和对西方科学的好奇,成了耶稣的信徒,同时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
利玛窦入住北京的第七年,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当时的一位著名的中国文化人,编撰了《农政全书》的徐光启,和利玛窦共同翻译出版了汉文版《几何原理》的前六卷。从这个时候开始到清朝的顺治年间,有一百五十多种西方书籍被翻译成中文。此后,传教士们甚至帮助明朝钦天监的官员们,共同修订了漏洞百出的历法,制定了被清朝继承的“崇祯历”。
在西方的海外扩张史上,基督教、罗马教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玛窦以及随后来到中国的其他传教士,正是被罗马教皇派遣到东方来传播西方文化、传播基督教的。所以东方的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些传教士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后来的英国、法国的海盗或军队是配合默契的联军。西方的海盗或军队是对东方进行军事征服,武器的批判。而西方的传教士却拥有批判的武器。他们对东方的“批判的武器”就是西方的文化、西方的宗教,还有已经比东方更进步的西方科学技术及成果,比如自鸣钟、世界地图,天文、历法等等自然科学的知识。按理说,这股势力的到来也是对明朝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是一个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机遇。因为利玛窦等人固然负有传教的使命,却也带着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