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在成熟时(乳熟期)常出现大片的白穗现象,直接造成减产损失,一般年份减产20%~30%。严重地块可达50%~60%,甚至绝收。出现小麦田间白穗的原因是不同病害所致,不能一概而论。
一、小麦感染了根腐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就会出现白穗
1、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种子带菌和机械作业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秋苗期和返青期是两个发病高峰,后期枯死或形成白穗。小麦全蚀病造成枯白穗(第一个白穗),又称立枯病、黑脚病。小麦抽穗后,田间提早出现一片片死亡的麦株,应怀疑是全蚀病。小麦灌浆期―乳熟期是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小麦全蚀病症状有三黑----黑根、黑脚、黑膏药。该病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
2、小麦纹枯病,土传病害。返青拔节后小麦基部1-2节在拔节后显出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斑。病斑向内侵入茎秆,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分蘖常抽不穗,形成枯白穗,病斑还向上蔓延到旗叶。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受害,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秋苗期和返青拔节期是侵染发病高峰。一般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大,群体过大的地块,以及施氮肥偏多、田间湿度偏大和遭受“冻害”的麦田,发病比较严重。相邻地块或上一年发病的地块,如果4-5月份雨湿条件适宜病害也有可能发生。
3、小麦根腐病主要是生长后期发病,病株易拔起,但不见根系腐烂,引起倒伏和形成“白穗”。感病种子胚局部或全部变褐色形成“黑胚粒”。种子表面也产生梭形或不规则形褐斑。各地均有发生。
4、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病,种子和土壤带菌引发病害。开花灌浆阶段闷热、连续降雨、潮湿利于发病。气流传播,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3天以上连续降雨,可造成病害流行。引起苗腐、茎基腐、杆腐、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小穗或全穗,呈枯黄色,湿度大时在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长一层红色霉层,小麦赤霉病病害名称由此而生。小穗发病后枯白不结实,而结实籽粒呆白、秕瘦,发芽率下降,或呈玫瑰红色。穗轴或穗梗受侵染后,形成枯白穗,病粒枯白、绉缩,胚部线紫红色
二、减轻小麦田间白穗的措施
1、降低小麦田间白穗首要的是杀菌防病,可以通过选育抗病品种、小麦拌种、田间化防(一喷三防)等措施来降低病害发生。
2、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消灭土壤病原菌着手,为作物提供良好健康的土壤环境。但最简便而又有效的便是使用含菌复合肥,一肥双效,在传统复合肥的基础上添加解淀粉芽孢杆菌与耐高盐芽孢杆菌等有益菌,活化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的同时,在作物根系周围形成一层生物膜屏障,同时添加的有益菌在土壤中大量繁殖形成优势菌群,抑制病原菌生长和减少病原的入侵和繁殖机会,从根本上消灭土壤中病原菌,防治土传病害发生,从而减轻小麦白穗,为高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