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始的乡土社会是血缘与地缘合一的。一个氏族的大家庭,就像一棵大树,表面是枝繁叶茂,实则是因为其根部 盘旋交错,穹劲有力。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关系就像错综复杂的树根,生育关系的存在使每一条根节能够不断向下发展,一个根节生长出多条根,也就是代代相传,家族兴旺。
2.乡土社会因为人口流动性小,土地不变动,因此是稳定的。因为血缘关系形成的社会关系也是稳定的,很少因为人为的原因(如断绝父子关系)而改变。乡土社会中具有血缘关系的同一氏族往往住在同一个村社中,在地域上自然也具有关联。更高层次意义上,“生于斯,死于斯”,则将人与地实实在在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将我们的出生地,生长地,具有血缘关系的世辈生存生活的地方看成了我们的灵魂的寄托。
3.考虑到每一个乡村是有边界的,人口繁殖导致土地精耕,土地精耕带来经济收益下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中的青年人倾向于向大城市中涌动等其他原因,人口也不是绝对的不流动。出村的人,或者说是远离有血缘关系的人会进入一个新的社区,那么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重新在一个地域上生活便只有地缘关系,他们之间的交往理性多于感情。
4.要想融入一个乡村,成为村子里的人是很难的。婚姻嫁娶是自古以来从一个村子进入另一个村子最简单的方法。除此之外,一个外人想进入一个村子就是买一块地(种植或者住房)。在农村有了地,就是与这个地方的人有了关联,从而渐渐融入这个村子。
5.乡土社会中有血缘关系的人必然要相互依赖与扶持,团结与凝聚力是一个家族兴旺的必要条件。要想维持或者发展这种家族关系(包括走得近的,凡是往上数几辈有点血缘关系的邻里近舍),就需要人情线的上下贯穿。人情,很容易理解,今天我有啥分给你一些,下次你有啥分给我一些,或者最为典型的你家有喜事丧事,我投一分份子钱,以显示我们之间的交情或者你欠我人情,下次我家有事,你也来走个过场,投一份份子钱,从而维系这我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之间投的份子钱差距很大,不对等很容易心里产生隔阂。如果从不愿欠人家的一丝情分,对于人家的帮助与授受立刻给予对等清算,很容易产生误会,从此两家不相往来。
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太重叠的人情,太密集的金钱往来,减轻社会关系的负担。“好兄弟,明算账”这是一种单纯金钱往来的处理方式(借钱,还钱),或者直接选择银行贷款,不牵涉亲戚。“有钱不买当庄鸡,有钱不买当庄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人情负担,乡村人更愿意与血缘关系之外的人建立商业贸易,乡村里的街集通常设在村外,镇上,所有的买卖账目一次算清,大家心里都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