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饼铛盖子连接处断了用什么胶粘(电饼铛防粘层坏了怎么修复)

电饼铛盖子连接处断了用什么胶粘(电饼铛防粘层坏了怎么修复)

首页家电维修电饼铛更新时间:2022-03-30 22:22:31

毎年的“二月二” 是龙抬头的日子,在这一天有吃煎饼的说法。据民间传说,“二月二” 是龙王的生日,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掩埋龙王的胎衣:让龙丰满,祈龙赐福;保佑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不过,扔煎饼之事闻之稀少,吃煎饼之说古已有之。据南朝梁懔《荊楚岁月记》载:“此人此日(正月初七称人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支熏火,未知所出。”《正字通》把唐朝时的煎饼又称作“饼锬”。“唐赐进士有红绫燄。南唐有玲珑燄、鹭鸶燄、皆饼也。长卷未切之前,为其不松散,须以红绫细带系束,称之为红绫饼锬。”那时,凡获取新科进士及第的人士,都要一同去都城长安的曲江参加一次国宴。宴会上,皇上特赐一道御制食品叫红绫饼燄。这就是所谓的新科进士的曲江宴。故晚唐士人皆以吃“红绫饼锬” 为傲。

关于这个“ 琰” 字, 南宋戴侗<<六书故>>释为“今人以薄饼卷肉, 切而荐之,曰燄。” 可见当时的饼锬就是饼燄, 说的是同一食品即煎饼. 宋代庞元英<<文昌杂录>>载有“ 唐岁时节物, 元日则有屠苏酒, 五辛盘, 校牙饧, 人日则有煎饼, 上元则有丝笼。”

元代<<王祯农书. 谷谱二>>则有:“(乔麦) 法去皮壳磨而为面, 摊作煎饼, 配蒜而食.”其吃法已经类似今日的吃煎饼卷大葱。

我首次吃煎饼卷大葱,是在山东省的泰安县(现在泰安市)。2006年三月间,“惊蛰”刚过,万物复苏,正是龙抬头的日子。我领着孩子去泰山旅游。游历泰山后,在山下摊点上吃的煎饼,圆圆的形状儿比我们漯河乡村农家吃的白烙馍儿大些,使用杂面摊成。那黄金般的色儿异常诱人。近前些,一股从未体验过的香味扑面而来。煎饼看上去有点干燥,但不炸边,似牛皮纸薄而绵软,卷上大葱,吃起来特别筋道,特别地过瘾儿,齿留余香久久。那时,我的吃相没有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而是细细品味煎饼独特味觉带给我的幸福滋味,似乎觉得煎饼里有“国兴”的风韵,同时也有“家富”的味道。

小时候吃母亲摊的煎饼,与在山东吃的煎饼有所不同的是不卷大葱,但一样地“香”,一样地“劲道” 。虽然我时候家之欠富,但在“二月二” 这天,母亲从不忘记摊煎饼。摊煎饼时,三样用具, 母亲必备:鏊子, 猪板油熬成的脂油,鏊子上擦油的小帚把儿;原料同样备三种儿:杂面, 荠荠菜和水;菜儿先在案板上切碎, 放在盆中, 掺入杂面。在杂面中,小米面比量较大,再加入适当的水反复绞拌成糊状儿.。三块砖头支起鏊子, 下面烧火, 上面预热。鏊热时,小帚把儿蘸脂油在鏊上擦一遍油,待鏊上微微冒烟时,火候正好,母亲端起盛着面糊的盆儿,将糊儿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往鏊子上边舀,然后用筷子把糊儿均匀地摊开。煎饼是两翻熟。等煎饼表层泛黄时,母亲会在上面擦层油,待翻过两翻后煎饼就熟了,金黄金黄的。吃着金黄软香的煎饼,就是不卷大葱,也别有一番滋味在里面。

其实,在漯河广大乡村,每逢“二月二” 这天, 家家都有摊煎饼的习俗。大娘、婶婶们都是摊煎饼的好手,这天早上,家家飘出的煎饼香味,弥漫着整个村庄。待家家煎饼摊熟时, 便有张家大娘拿来几张让李家大婶品尝,李家大婶又拿来几张让母亲品尝,母亲也会拿出几张大家共同品尝。场景热切浓郁, 情意浓得似胶粘的让人拽都拽不开。比技中常常还带着探巧:看谁家摊的煎饼色香味足,看谁家摊得厚薄适中,淡咸适宜,外表光鲜;丈夫爱吃,孩子喜欢;婶婶还特意让母亲把她摊的煎饼拿到家里,让我们品尝;细品着婶婶摊的煎饼,与母亲摊的煎饼口感一样地淳香;所不同的是张张煎饼里裹夹着婶婶的一片真心爱意。

至于我妻子摊煎饼的技术可谓是“无师自通”,自进入刘氏家门后就是“成手”。到了“二月二” 这天,爱妻照常摊煎饼,但比起母亲那个时候年代省事多了。高级平底锅,电饼铛早已替代了当年的铁鏊子;天然气,电磁炉替代了昔日的麦秸火;小麦精粉儿鲜菠菜红萝卜丝等菜蔬替代了昔日的杂面荠荠菜儿,芝麻香油替代了昔日的的猪脂油,并且非常的省力省时。只要食材备齐,不多工夫 ,平底锅摊出的煎饼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鲜鲜的、嫩嫩的、黄黄的、软软的油光闪亮;放进嘴里柔滑松软得让你叫绝;咬上一口,油便会不知觉地从嘴边溜出来,浸得嘴角油酥酥的。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日渐加快,社会的快节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服务便捷化已成为现代家庭的选项之一。到了“二月二”这天,忙碌的人们即使不摊煎饼,照样可以吃上煎饼;只要提前拿起手机,轻轻点键儿,网上订购,不费吹灰之力,煎饼就会在这一天准时送达。煎饼源头多,地域广,这邮寄的包包煎饼里, 传递着中华美食文化的烟火味, 还有她的“根儿”, 更有她的“魂儿”。若是想吃热的,只需给“外卖小哥”一个电话,稍等片刻儿,热乎乎软糯糯黄艳艳香喷喷的本地煎饼就会吃到嘴里。此时,你是否感到:这薄薄的煎饼里面有着代代人传承的饮食历史文化的余香?有着快节奏的现代人的生活状味?还有带着磁性故事的淡淡甜蜜呢?

前几天,乡下老家80出头的婶婶打来电话,说是今年要在城里俺家过“二月二”。并且特意嘱托:她来时要捎带些乡下的荠荠菜儿,玉米面、还有粉芡什么的,亲手给俺摊煎饼吃。这对俺家来说可是“特大”的喜讯, 全家人高兴得乐开了花。我想在婶婶摊的煎饼里,是否裹有特殊的情愫?有当年母亲的味道,有现在妻子的味道,还是当今国强民富的味道呢?

(刘春亮)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