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中国式烹饪的受害者吗?
《环境与生活》杂志/季天也
近日,随着北方纷纷进入供暖期,多个城市遭遇重度雾霾。很多人在意室外空气污染,却不太重视厨房做饭油烟导致的高污染排放量。呛鼻的烹饪油烟中含有细颗粒物、醛类和多环芳烃等众多健康杀手,正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源。那么,应该怎样改变烹饪方式避免污染和受毒害呢?
★ 中国女性肺癌发病率全球最高 ★
提到室内空气污染,人们最直接想到的通常是家装材料散发的甲醛,或者是烟民制造的二手烟,但对来自厨房的“暗箭”上心的人却不多。然而,中国肿瘤防治办公室的统计数据却显示,2000年~2005年,中国女性的肺癌发病率增幅高于男性,女性为41.6%,男性为26.9%。
像爆炒、油炸、煎烙、烧烤等连精炼油都容易“忍不住”冒烟的高温烹调方式,应该降低烹饪频次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研究指出,世界上不吸烟的人当中,中国妇女肺癌发病率最高。平均每10万名妇女中,有21人染上肺癌。中国的男性的吸烟率为60%,女性才占4%,罪魁祸首应该就是厨房的油烟。
❤ 油烟多少与烹饪方式有关 ❤
油烟的多少跟烹调方式、食用油种类和加热温度关系密切。
瑞士《环境研究与公共健康国际期刊》上刊登的一篇论文,详细地研究了油烟污染问题。首先,他们将监测设备放在距灶具1米处的地方,以炸鸡为监测对象、电磁炉为灶具,在不开抽油烟机的情况下,测定了做饭前后2小时内总颗粒物和PM2.5的浓度变化。监测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做饭前(20分钟)、炊具和食用油加热(4分钟)、开始烹调(8分钟)、关火之后(88分钟)。
以炸鸡为例,总颗粒物浓度从“烧油”开始急速攀升,到刚刚关火时的浓度最高,之后浓度下降也比较快;但PM2.5在做完饭后却还“赖着不走”:前两阶段的浓度几乎没有变化,从开始烹炸时浓度快速升高,关火后20分钟才达到最大值,直到测试结束,PM2.5的浓度也仅仅比最高时下降了30%。
各种烹饪方式对食物营养素的影响
该研究还在电磁炉加热、开着油烟机的情况下,对比不同烹调方式和温度对污染物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启动电磁炉到停火后30分钟,用炒锅炸鸡产生的PM2.5污染最严重,平均浓度达到230.9微克/立方米,按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经属于重度污染;平底锅煎鸡排次之,PM2.5的平均浓度是143.7微克/立方米,而如果用水煮的方式,不论食材是鸡蛋、蔬菜还是面条,PM2.5的平均浓度都只有约30微克/立方米。
如此看来,以油大、爆炒菜品居多的中式烹饪被指污染重,并不冤枉。对于与油烟零距离接触的餐饮业工作人员和经常在家下厨的人来说,油烟的危害可不能小觑。
⊙ 别等油冒烟再下锅⊙ ⊙
要想不让油烟弥漫整个厨房,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握好做菜的“火候”。
食用油加热到一定温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变化而明显冒烟,这个温度叫做食用油的烟点。烟点的高低跟食用油的种类有关,而对同一种类的油来说,精炼程度越高则烟点越高。
一般说来,油的颜色越纯越淡,烟点越高
德国食品协会的资料显示,未精炼的食用油中,葵花籽油的烟点是107℃,大豆油和花生油都是160℃,芝麻油177℃,初榨橄榄油较高,接近200℃。各种精炼油经过精炼工艺过滤后,去掉容易使油冒烟的诸多杂质,烟点几乎都在230℃以上。
不少家庭炒菜时都有等油冒烟再下锅的习惯:先把食用油烧热,看到冒烟之后放入葱、姜、蒜等调料爆香,再食材下锅,炒出口味鲜美的菜肴。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刘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以前食用油精炼工艺还没普及,人们用的基本都是烟点较低的“粗油”,而炒菜的温度在200℃左右,不等冒烟油温必然不够。现在家家户户用的多是精炼油,烟点高了,再等冒烟就“过火儿”了,这既有损口感又伤害健康,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