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叶绿素的蔬菜烹饪后绿色加深,尤其经过焯水(漂烫)后,绿色更加鲜亮,比如芹菜、西蓝花等,但当烹饪时间延长,去镁叶绿素又会使蔬菜变成黄褐色。
浅色蔬菜,如马铃薯、莲藕等水煮后肉质颜色加深,这与酚类物质褐变有关。
口感
用沸水汆烫蔬菜,然后凉拌或温拌,能尽可能保留蔬菜的风味。煎、炸、炒等工艺在高温条件下使得食材中水分因吸收热量而快速汽 化,组织失水,出现萎蔫、皱缩现象,使蔬菜的口感发生变化。
再以土豆为例,炒、蒸、炸后的口感差异显著,快炒条件下口感较脆,蒸则软糯,油炸则松脆,而使用微波炉后口感偏硬。
在炖、煮的烹饪过程中,因细胞壁的破裂,水分散失,蔬菜的质地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软化,更好咀嚼。
营养
水溶性维生素:
蔬菜是膳食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维生素C属于稳定性很差的水溶性维生素,在加热和光照等条件下易被氧化破坏。除生食外,其他凡是有升温的烹饪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破坏维生素C。漂烫和油炒会造成维生素C的流失,煎炸方式下维生素C损失程度最高,而微波加热对维生素C有保持作用。
脂溶性维生素:
β-胡萝卜素属于脂溶性维生素,是自然界中最普遍存在也是最稳定的天然色素,一般深色蔬菜中均富含β-胡萝卜素,在烹饪时加入适量食用油,可以帮助其被人体吸收。如果大量生食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等),其不能及时转化为维生素A,过量的胡萝卜素就会进入血液循环,传遍全身,呈现皮肤发黄的现象。
碳水化合物:
蔬菜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在加工过程中出现失水、细胞壁破裂等现象,导致其不同程度损失。如淀粉在加热条件下,能够向糖类转化,与炒、炸相比,蒸可以减少淀粉损失。
矿物质:
蔬菜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比如蔬菜是钾的良好来源,钾溶于水,通过蔬菜日常补钾,则要注意不要添加太多其他调味品,清淡烹饪,吃菜的同时也要饮菜汤。
硝酸盐:
硝酸盐作为氮的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蔬菜中,虽然对人体没有直接的毒害作用,但在硝酸盐还原酶作用下可生成亚硝酸盐,有诱发消化系统癌变的风险,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采用炒、炖、微波、蒸和焯等烹饪方式,能够降低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而油炸会增加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蔬菜焯水后硝酸盐含量下降最多,而油炸后硝酸盐含量下降最少。
做法如下
1、首先要把青菜洗一下,切成小段。
2、开火,锅里放入油、蒜头烧热。
3、蒜头烧出香味后,倒入青菜。
4、加入盐,用大火来回翻炒。
5、加入料酒、酱油调下味。
6、最后,关火,加入味精炒匀盛起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