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点茶方式应该是根据茶粉量注汤,先将茶粉调成融胶的状态。然后沿盏壁缓缓注汤,而不是将水直接浇进茶膏中。注水不能太猛,不要着急运筅,先轻轻搅动茶膏,让茶膏与水充分相溶之后再慢慢以打圈的方式拂动茶汤,手指指腕要放轻松,但力度要透过茶筅渗入茶汤之中,指绕腕旋,力量自手腕到手指,到筅,到茶汤的过程是畅通无阻的,在这个过程中,茶汤就像用酵母发酵的面粉一样慢慢发起来,并在白色沫浡表面形成零散的小气泡,给人的感觉如疏星皎月,灿然而生,这时茶汤的表面就基本形成了。
“二汤”注水要从茶面上注入,要绕茶面注入细细的一圈,注汤的速度要快速,并且迅速提瓶收住水,不要让水滴到茶面上破坏茶面,尽量保持茶面不动。此时用力击拂,使茶的色泽渐渐舒展开,茶面上散珠碎玉似的汤花便逐渐聚集壮大起来。
“三汤”注水的量要像二汤一样,击拂手法要逐渐变得轻而均匀,围绕着盏心,以环绕的方式反复击拂,直到茶汤中的茶粉均匀散布,并泛起错落有致地粟纹、蟹眼似的汤花,这时茶的色泽已十得六七了。
“四汤”注水要比前面少一点,筅搅动的幅度要大,速度不要太快,这时茶汤的色香味如清真华彩般焕发出来,细密的沫浡逐渐覆盖茶汤,就像是云雾渐渐从茶面生起。
“五汤”注水可以稍多一点。根据茶面的情况而定,运筅要轻柔,但动作要充分。如果此时茶仍然没有完全生发,表面的沫浡形成的还不充分,就需要用力击拂促使它生发出来;如果已经生发过多,就要用筅轻轻拂动使茶面收敛凝聚。等到细密的沫浡在茶面上结成如云雾,似雪花的状态,这时的茶色就几乎已经全部呈现出来了。
“六汤”注水是要根据五汤沫浡立作状态而定。六汤的作用不再是激打或增加沫浡,而是观察沫浡的效果与变化。如果此时细密的沫浡在茶面上凝结成凸起的乳点,就只需要用茶筅缓慢地环绕茶面拂动就可以了。
“七汤”是要分辨沫浡的轻重清浊。观察茶汤浓度,稀稠适中就需要停止了。此时茶面上的沫浡上浮已经超过盏面,但是因为其张力,并不溢出,紧贴在盏壁晃不动,叫做“咬盏”。取表面的沫浡以及与沫浡融合的部分茶汤饮用。《桐君录》中记载:“茶会产生沫浡,饮之宜人,多喝也没有关系。”
和《茶录》等记载的一般点茶不同,徽宗则更追求艺术效果与品鉴的极致。“六汤”“七汤”两次注汤纯粹是为了艺术效果的呈现。“七汤”时,已经形成的汤茶逐渐上浮,出现“咬盏”效果,而且徽宗是只取面表汤花和与其混合均匀的部分茶汤饮用,下面所谓“重浊”的部分是弃而不用的。所以才有了七汤时分“轻清重浊”的说法。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从植茶,采茶到茶饼制成的一系列繁琐过程,可见在当时制作一个茶饼成本何其高昂,能舍得将茶汤大部分丢弃,也只有皇帝这样的土豪才能做到吧,而我们老百姓自己点的茶可是要都喝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