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开篇大“大江东去”气势宏大,“大江”即长江,用真实江水的汹涌动态,来比拟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在这其中起起伏伏的当然都是些“千古风流人物”。 此时此刻站在这个在古代也是成为“赤壁”的地方,不禁让人回想起三国时候的那场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接着转入“三国周郎赤壁”的景色环境,是什么样的景色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好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石是乱石,想象中应该是像太湖石之类的,所以浪涛可以穿过其中,让拍岸的涛声更加响亮。浪涛不光是声音大,力度也大,拍到岸上一层层,就像堆了很多的雪。眼前所见美不胜收,让人不禁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
如此美景下,不禁让人想起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那个时代。那个称之为三国的时代,群雄毕至,逐鹿中原。在那个三国纵横的时代,“不以成败论英雄”,“一时多少豪杰”纷纷粉墨登场,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笔的一划,让后来人神往。 这里从“千古风流人物”将镜头一步步拉近,到了“一时多少豪杰”,在词的第二段将镜头更加拉近,特写了在赤壁之战中担任主要将领的周瑜。“周郎”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我们古代,尤其是魏晋以来,上层人士以风度洒脱为美,所以“羽扇纶巾”经常被形容这类的人士。作为主将的周瑜并没有穿着沉重的甲胄,而是选择轻衣纶巾,不慌不忙,沉着镇定,谈笑间,就将敌人“樯橹灰飞烟灭”。寥寥几句,周瑜胸有成竹的儒将风范尽显眼底。这个时候他才仅仅34岁,即功成名就,永垂青史!
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象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